文:小舅
母亲是一位地道的萧山东片农村妇女,没读过书,是家中长女,在外祖父母的教育下五岁开始纺棉花,七岁就会织布。
母亲很友善,记忆中母亲除了与父亲会拌拌嘴以外没有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任何人有过语言上的冲突,对待别人对她的语言攻击总是一笑了之敬而远之,与母亲有过交往的都会亲切的叫母亲“爱姑姐”。
母亲很慈祥,就因为在我们六个姐妹当中唯一打过我大哥一次而记了一生。
母亲很伶俐,那时候物资匮乏,布需要凭布票才能定量购买,母亲就想办法买来棉花自己卷棉条、纺棉线、织成布、做成衣服和被单,周边人家有婚丧嫁娶需做衣服找的都是母亲,爷爷辈四兄弟往下家里只要办事情都是找母亲来操持场面。
母亲很辛劳,记忆中母亲天天都是帮人做衣服到凌晨,我都睡醒几次了母亲还在煤油灯下(那时经常没电)做着针线。
母亲很持家,在母亲的操持下于1973年就举债建了瓦房,在萧山东片应该是农村第一代瓦房的引领者。
母亲很尊老,我的曾祖父有四个儿子七位孙子,我爷爷排行老三,可曾祖父就愿意跟我爷爷同住一直到老,母亲毫无怨言,还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让曾祖父母含笑离世,所以在记忆中几位祖父祖母及叔叔伯伯们对母亲也评价很高。
母亲很照顾子女,我的家乡以前是棉麻产区,母亲那时是通宵都要把络麻剥完了才回家,有一回晚上回家看到我姐家的络麻堆在地头还没剥就连夜将姐家的络麻剥了,等第二天早上我姐和姐夫到地头准备剥络麻时看到的已经是剥好的络麻皮和堆好的麻杆。
母亲省吃俭用一辈子,什么都舍不得吃,记得我姐、姐夫来探望中秋节的月饼被母亲藏起来要去转送其他亲戚,结果过了时间都已经长毛了还舍不得吃。
母亲很愿意助人,只要周边邻居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就总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
母亲更愿意分享,有什么吃的总是留着等谁回来才吃,绝对不肯自己吃,自己吃的永远是菜碗菜脚,刚嫁给我父亲那时曾经因为经常把好吃的东西留给父亲的堂弟堂妹吃而被他们叫成“点心嫂”。
母亲总是以德报怨,一些曾经有欺负过她的人和事她从不放在心上更不会向我们渲导,总是把最善良的一面展现并影响我们。
母亲的一生充满了这样看似平凡实质伟大的点点滴滴……
潜移默化中,我的哥哥姐姐嫂嫂们也传承了母亲的品质,母亲生命的最后五年多都是在床上度过的,母亲没有被像通常家庭那样在兄弟姐妹家中轮流吃住照顾,一直都是在老三家中度过,大哥住得较远但没有特殊情况基本每天骑车行十几里路来陪母亲过夜喂母亲早餐,大哥没时间时大嫂会过来陪夜,大姐每天风雨无阻至少早晚二次奔到母亲床前给母亲清洗,二姐只要有时间就会赶来给母亲喂饭,二哥一家就住隔壁,在大家的上班时间就会经常过来陪陪母亲喂母亲喝水并照看母亲的动向,在这当中三嫂更是凭自己的付出得到全家人的认可和支持,于2017年被萧山区妇联、区文明办、萧山日报社评为“十大感动母亲”,兄弟姐妹之间没有分派照顾母亲的任务,所有的付出和照顾都是自愿出发,这当中我照看母亲最少,但哥哥姐姐嫂嫂们没有任何一句怨言,有的都是相互的理解和支持。
在母亲生命的最后几天,我们兄弟姐妹都调整到了离母亲最近的距离,确保五分钟最多不超过十分钟之内能赶到,这时母亲思维还清晰但已经不能言语,饮食也很难下咽,可我们总是希望母亲能吃一点下去,我们就像骗小孩吃饭那样想尽一切办法让母亲能吃一点、多吃一点,只要母亲能吃一点我们就开心一点脸上的笑容也出现发自内心的灿烂……但天不遂人愿,母亲还是在我们全家人的万分悲痛和不舍之下离开了我们,我们只能眼睁睁的流泪哭泣看着母亲艰难的走完生命的最后几分钟……
母亲在卧床的五年中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声呻吟,为的是不让我们难受,不给我们增添心里负担,所有的痛苦与难受都自己默默忍受,深深地埋在心底,母亲用无声给我们演绎了坚强,母亲的一生只有大爱和付出,没有任何一丝索取,我们舍不得母亲,我们舍不得这个家,母亲的品质和传承让我们兄弟虽然分家37年但没有分家的感受,但这次母亲的离去同时也带走了我们兄弟姐妹心中的这个“家”,这也是我们兄弟姐妹难以承受的心痛之一。
母亲用自己的一点一滴将平凡的人生谱写得如此伟大,在亲朋好友及周边人口中堆积了口碑,在子女媳婿及后代人心中成了榜样!
今晚我们即将送别母亲,让我们再看母亲在这个世上的最后一眼……
母亲从此将永远离开我们,但母亲永远在我们所有子女及后代的心里。
请母亲在天堂照顾好自己不再为我们担忧。
愿母亲在天堂一切安好!
母亲大人安息!
——公元2019.3.29凌晨3:30于母亲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