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气:
情绪化的反应每个人都有,生气是最典型的反应,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生气不能算是好事或坏事,得分情况而论。生气是自我态度的表达,自我防御的建立,产生一种边界感,可能说明你是个有想法,有主见的人,告诉别人你不能接收什么,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可能有利于自我保护。
从一两岁开始别人拿走了你的玩具,就会有生气的感觉,或者类似沮丧的感觉,到人生末年都会贯穿整个人生。生气有的时候要掌握分寸,由情绪或刺激导致生气是一种生理的自然而然的反应,但要做到不生气或生气的程度,这个需要历练或修炼才能做到,这样的生气就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距离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成熟度,一遇到刺激就跳起来了,也有遇到刺激先冷静一分钟,能自我觉知到有一股“气”已经在大脑中形成,这个刺激为什么会让我生气,为什么我这么有意见,我期望的是什么,对方真实目的是什么,对方是故意的吗,等等一系列的思考要在这一分钟甚至一秒钟内完成,这样你就能控制这段刺激与反应间的距离,然后决定我的反应应该是什么样的,我需要生气,捍卫我的利益捍卫我的自尊,甚至需要做比生气更进一步的行动,逃跑或斗争;我不需要生气但适当表达一下意见,表达我不能接受对方给予的刺激,把态度传递给对方;我不能生气并把这气控制住,生气没有意义或生气不利于未来的事情发展等弊大于利的情况。
生气除了是一种生理的反应,情绪的外露,也是一种策略性的主张。至于这个度在哪里因人而异,有的人情绪化严重要注意向左倾斜,有的人过于理性要注意向右倾斜,这个度也因事而异。
《论语·先进》“闻斯行诸”,这句话是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的问题,孔子根据他们的性格差异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意思是子路性格勇猛,需要谨慎行事;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回答:“闻斯行之。”意思是鼓励冉有积极行动,因为冉有较为退缩。虽然每个人的性格基本随着年龄增长趋于固化和稳定,但不同的时段遇到不同事情也有起伏,所以遇事也要考虑到近期自己的状态怎么样,比如近期情绪低落,可能就比平时更容易生气,燃点更低,如果最近比较开心亢奋,遇到一点不开心小事也就过去了不会轻易生气。要根据自己的性格、近期状态、想达到的目的而定。要养成一种习惯,如果没有修炼成一种习惯,没遇到一个事情,还得思考我要不要生气,那可能也会累。
所以,习惯要比意志力更好,意志力需要耗费精力,习惯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因为精力是有限的,消耗后需要及时补充才行。
谈的“生气观”希望对你有帮助。
觉得说的还有一点道理的话,帮忙点个赞,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