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中华民族永恒鲜活的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深刻体验和理性思考。
“和”由“禾”与“口”组成,意味着人人有饭吃,方能“和”,所以古往今来,历代帝王把“吃饭问题”当作维稳、固政的头等大事。
战争年代,是九州各国行“霸道”的年代,这个“和”就藏在军队和朝野之中;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以和激气”已成为兵家共识;平日里的融洽关系,在战场上可以达到“守则同固,战则同强”的目的。
到了和平年代,是行“王道”的年代,天地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王之道,斯之美;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民虽劳不怨;这个时期,统治阶级巩固政权,政体中必有“礼义”“仁义”两个重要的要素,时代的发展,需要“和”,这也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上的明君,基本都是通过“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忠孝仁厚”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汗青中记载的国破家亡,大多是从“不和”开始的,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堡垒内部的矛盾、对立、冲突,给了敌国不攻自破的机会;“人和”就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一般来讲,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家之大和起于每个人的“理欲之和”,即人与心和,然后是孝悌基础上的家庭之和……一个个微小的单位构成了安定有序的国家机器,进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天时若来,人人可遇;地利若在,人人可兴;但是能够争天时、得地利,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必有人和;天下大道,一通百通,治国之道,人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