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得不承认,我曾是一个没有目标的灵魂,终日傀儡一般做着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就心安理得地日复一日地晃悠下去。这是不能以年龄尚小这样的事情当借口的,就像是不是年龄增长才叫长大了一样,有时候,你与你的同龄人只是有着年龄上的相似而已。
我初中的时候曾经认识一个男孩子,为了打篮球可以在大家都灰溜溜坐在班主任眼皮子的底下的初三冲刺时间,不管不顾的冲出去上独属于几个人的体育课。高中的时候有个男孩儿,对于数学的痴迷程度以及热爱,是我不能想象的。在可以说是几近严苛的班主任的面前,坦然承认自己就是只想写数学,学数学算数学题,而对班主任所任教的历史一科的作业,就是不想写所以没完成。还有个姑娘,明明是个理科生,后来出国留学学了与生物有关的专业,却能长久地保持着对古汉语的热爱,在无比紧张的高三时期,也愿意每天为此付出一部分时间。
我很羡慕他们,能够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管不顾。我也很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能做到与当下的我们看来的“巨大压迫势力”抗衡。我更苦恼的是,我从未寻得有能让我付诸如此能量的心中真正热爱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无法获得向他们一样持续的动能去坚持某件事。原先以为是如大人所说,是因为我是个没有定力,干什么都三分半新鲜的孩子,最近才明白,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一个愿意从心底里去认同的目标,也就甘于过着日复一日的撞钟生活。
02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读书无非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和接受受教育的义务,至于努力取得好名次好成绩,考到一个好大学,也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对生活的欲望而已。第一次听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觉得这样的誓愿何其宏大。可此后再听这样的话,还是再用这样的话写作,都越看越觉得陌生,空洞,虚无缥缈甚至可以说是装装样子不切实际。归根结底不过是因为经历阅历浅薄,理解也颇为狭隘。
前段时间读白岩松先生的《白说》,书中几行使我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正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能再次与它相逢,这是件很遗憾的事。”事实上很多时候都是如此,有些话有些书不是只要靠听考读就能明白的,还要一个人与之相似的生活经历,情感波折以及切身体验和想要触及其思想的正确态度。
查看原文点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l3MarHXXtedCmsKn6GACSg
喜欢的话来公众号:断弦之思找我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