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木桶理论,一个木桶所能容纳的水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对木桶来说,这句话千真万确,可并没有人证明为什么用木桶来类比人时它仍然成立的。
当然,对于备战高考的高中生来说,木桶理论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学生在某一门考试科目上比较弱,那么明显会拉低高考的总分。但是,当这个学生步入大学,走上社会,就会渐渐发现,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对,哪怕只有一项)对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的。
可能有人会反驳说,当代的大学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通识教育”,提倡培养”T‘型人才,这不说明,一个人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才华吗?确实,通识教育对一个人才的培养来讲是必不可缺的,并且“T”型人才也是非常理想的一种人才。可是,它们都是以一个人要有某一项明显的专长为前提的。很多人特别在意培养自己“T”中的上面一横,比如看了很多方方面面不同领域的书,但迟迟没有把那一竖给伸出来,这样每一样都学成了三脚猫功夫,无一擅长,这样在之后的求职和事业发展中就会显得很被动。要想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而且能在某一个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有好处。
我在微信里经常会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求助,大多数是倾诉关于自己现在,未来的相关职业迷茫,我发现这些人十有八九没有意识到专注发展个人才能的重要性。
特别是对于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职业技能缺乏,拼爹无望,为人生前途迷茫焦虑的来说,在他们资源本就缺乏的条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乃至勇气)聚拢起来,投注到做一件事上。专心做好一件事,哪怕这件事看上去极不起眼。三心二意,畏葸不前,瞻前顾后,贪多求快,跟风冒进都是大忌。
很多人说,他们有很多爱好,什么都会尝试一下,但都不精通,到了最后甚至不知道职业方向哪一个为突破口。其实道理很简单,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的,如果你不专注,那就很可能永远在“缓慢起步期“徘徊,从A领域的缓慢起步跳到B领域的缓慢起步期,再到C,D。。。但是到不了快速提升期,更加到不了高原期。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大多数人都在缓慢起步期就“死”掉了。小部分爬到了快速提升期。而只有极少数人到了高原期,笑傲江湖。
那么停留在缓慢起步期的后果是什么呢?后果就是,你要和大量的同样处在缓慢起步期的人竞争比较初级的工作岗位,即使就业成功也只能得到较低收入和较低前景的工作。
那么一个清晰的事实就出现了,浅尝辄止的人很可能将一无所获,往往你混的惨,就是因为你创造的价值还不够啊。而专注投入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收益。
有时候,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例子,各方面起始条件很差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一旦抓住了机会,就一个猛子扎进去,坚定不移,最后果真做成了一番事业,这可能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吧。而许多资源条件还不错,可以有很多选择的人,反而因为选择太多而迷茫,始终无法对一件事做到全心投入,最后反而是一事无成。
这时可能会有人问,如果“我”有明显的能力上的短板,导致做某些事情时力不从心,难道也不需要改进吗?好,现在假设有一位童鞋,也遇到相似问题,他的优势是思维缜密,分析问题能力强,也有比较强的技术能力,但是在业务,运营,营销这些方面明显缺少经验和能力,那么他应该怎么办?当然做法是,他可以积极去充电,补上这些短板,但这么做效果肯定没有另外一种方法好,就是去找一个可以信任的,同时又在那几个领域非常精通的合伙人。(马云懂编程吗?李嘉诚,王健林会砌墙吗?)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的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乔治。莫舍
这段话可谓金玉良言。人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实在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自己的弱势带来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与他人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来解决。但要是你没有拿得出手的,显而易见的优势,有谁会愿意和你组队打怪呢?
发展自己的强项,并且寻找和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将使你终身受益。
so,你是“差不多先生”还是“绝不苟且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呢?
1: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2: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3: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 的一项优势才能。
4: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5: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6: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挑战,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和飞越。
最后:自负盈亏的人生,需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