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卢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亦是思想的核心。
从“逍遥”内涵探寻庄子思想。理解“小大之辩”真正含义,进入庄子“逍遥”境界,即“无己”、“无功”、“无名”。
《庄子》何以逍遥?
“逍遥”的含义
追溯“逍遥”,当属《诗经》千川《楚辞》。
《诗经·郑风·清人》中出现了“河上乎翱翔”与“河上乎逍遥”,说明“逍遥”与“翱翔”意义可谓接近。
王夫之在《庄子解》篇中写道:
“逍者,响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
“逍”有“消解”之意;“遥”的意思是不局限心灵的自由,更贴近庄子的“逍遥”之要义。
庄子“逍遥”更多是心灵之游。“游”与“心”常连用,“游心”是重要概念。
“游心”既可以是形骸之内的漫游,也可以是形骸之外的漫游。
既可以将外部世界内化到心灵深处,也可以将内部心灵外化到外部世界,整个世界被化为任精神自由往来于其中的逍遥之境的。
“逍遥游”是心灵的漫游,是精神的漫游。
庄子“逍遥”思想,指人在心灵上的自由。
“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这便是庄子“逍遥游”内涵。更多注重精神层面上的自由。
“逍遥”的前提
如何才能进入“逍遥”之境界?这要提到“小大之辩”。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前提。
《大鱼海棠》让人记住了庄子《逍遥游》中的描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其中,阐明了“小”与“大”之辩:
大鹏的形象高大雄伟,翱翔天海;蜩与学鸠、斥鹦的形象微末委琐,上下蓬蒿。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鲲鹏能够展翅高飞培风而行,是因为它具有相当深蓄的厚养,这二者在个体修养层面具有一定差距,它在智慧上有大小之分,在精神的自由程度上也有很大不同。
这是以鲜明“小大之辩”来说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以大为通,以小为陋,此类思想,即逍遥之正解。”
“小与大之辩”,不仅仅是局限于逍遥主体,也意在对比其中的精神高度。
庄子的“大”,是那些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指真真正正顺应自然之道,做到无所待,达到至高的“大”,才能达到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
通过“小大之辩”理解逍遥最高层次,进入自由“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小大之辩”是《逍遥游》之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