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自己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读书这件事,我们是可以选择的,这也是我们的自由。我的读书方法也很普通,也没有什么值得说的。
我们常常看不完一本书,原因不在读书这件事情上,而在我们怎样去读一本书,或者说我们怎样去做完一件事。
看到怎样去做的问题,我会思考到我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以及这件事是什么。也就是说,由怎样读书——为什么要读书——读书读什么,什么是读书的黄金逻辑线所构成。
我觉得读书读的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论,或者作者的思想。也就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可以是一个陈述句,也可以是一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在某一段或者某一章节是围绕一个核心点所展开的。有时候我们会很轻易地发现这个点,有时候需要我们自己去综合概括。我们一直被海量的文字信息所包裹,而我们大脑处理信息,最佳的信息量是中等强度。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海量信息进行分段处理,一段时间处理一定的信息量。当我们大脑熟悉了这种处理模式后,会形成条件反射,以后处理类似信息,会特别快。而每一本书的信息密度或者高价值含金量是不一样的。很多语句是为了陈述说明解释某个概念而展开的,根据强度,我们可以进行一次处理,二次处理,多次处理等分段处理,这样会高效很多。至于怎样高效,这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某一句话对你来说,很重要,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对我来说可能就几秒钟处理完。但是对于我们的读书需求来说,两者是相当的,只是处理信息的速度不同而已。
有的人读书是为了速度,有的人是为了娱乐消遣,有的人是为了获得思考学习等,目的不一,读书体验不一样。
至于什么是读书,这问题和什么是哲学一样难,或者说什么样的行为是读书。看书籍的行为是读书,难道看报纸就不是读书吗?看电影是不是读书呢?我们会发现“书”这个概念在无限延伸,从具体的载体媒介,扩展到无形的思想载体。而要区分什么是读书,我们就需要学习什么行为不是读书。
打游戏是读书吗?阅读游戏中的剧情文字是读书吗?体验游戏给我们带来的感官刺激是读书吗?…
像这样的问题可以延伸无数个,想要一点点地分类概括,真的很难。我们会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有的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子概念或者母概念,有的概念与另一个概念是平行关系,也就是数学中的交叉关系,包含关系,平行关系等概念。
而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也很复杂,读书是客体,我们人类是主体。其中为什么要,牵扯到我们的读书目的,读书动机,读书需求,读书欲望等,可以借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
而我个人读书的目的,有时候是为了获得信息,有时候是为了思考,有时候也是为了娱乐消遣。这点和大家一样,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至于怎么样读书或者怎样做完一件事,那就是先把事情按照轻重缓急分类,重要急切的事情优先做,轻松舒缓的事情延后做。之后再把事情进行切割,分条目,例如我想写一本100万字的书,会把它分成五卷,有的卷只是过渡,就字数安排少一点,有的是重点会安排多一点。我想读完一本书,我会先观察它的名字和字数,预估一下读完所需要的时间。一万字的书,相当于一篇论文,大概几小时,如果信息密度高,例如《道德经》,大概需要一辈子,会在需要解释“道”和“德”这两个概念时,去阅读理解这本书。
现在我有点明白“最好的学习就是去写一本书”这句话的含义了。当我们真正动笔去写一本书时,会发现我们的不足与匮乏,就会主动去弥补这些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会去进行判断、分析,对比,联系,综合,思考等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变得专注起来。有时候,思维很活跃,会产生心流体验。有时候,灵感匮乏,就会去处理一些轻信息量的文字。这些文字又都是我写书可能会用到的信息,处理多少看个人状态。
如果事情没有完成,我不会去责备自己。例如本来计划在正月十五写完小说大纲,却因为拜年走亲戚等活动,导致计划延期,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我一直觉得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多做一点比少做一点要好,少做一点又比一点都没做要好。至少我行动了一点,愧疚感就会减少一分。如果娱乐活动时间过量了,就只能从其他时间补回来了。
去年是我学习与收获的一年,也是我真正成长与蜕变的一年。最大的收获就是重塑了自己的三观,明白了自我的有限性以及潜能的无限性。忽然之间想清楚很多事情,整个人轻松了很多,或者说我开窍了,入道了都行。扯点玄学术语和名词,包装一下,发现自己瞬间高大上了。
不会轻易地去否定自己,也不会过高地盲目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热爱领域。很多事情真的是需要自己去尝试之后,才知道我是否适合,这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好在自我发现不算太晚,对我来说刚刚好。
有人说,自我开窍了之后,人生就像开挂了一样。我觉得开窍了之后,才是我们人生的开始,可能还会迷茫,但是迷茫的范围和强度会变弱。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我们开始有了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资本。
我个人是胸无大志的,这个时代也不需要我们有大志。但是我们可以立小志,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系列的课题和目标,然后一步步地去自我实现,会很精彩,也会很充实。
我觉得开窍之后的人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人生。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或者部分知道,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增加长处,弥补短板了。
最近又把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看了看,以前看的是视频,这次看文字版。
我们的人生,相对于自然宇宙时空的无限来说,是无意义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可以怎样活着等一系列人生课题。而这种人生的意义,是为了抵御虚无主义对我们人生的侵蚀。
而怎样以人生的有限性去追求生命时空的无限性,就是我们怎样度过一生,也就是我们怎样发现自我人生意义中的美。美学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以后有时间再说。
写作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辅助我理清楚一些事情的前因后果,辅助我去思考,去观察,去热爱等活动。或者说写作会帮助我宣泄一些挤压在内心的负面情绪。
有时候也会觉得文字毫无意义,甚至是信息垃圾,会主动屏蔽掉分散我的精力的事情。
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输入和学习上。
对了,我最近的学习方法或者读书方法就是把想要看的书或者想要处理的信息复制备份到备忘录上。这个过程会花费一部分时间,但是相对于想看的这本书来说,它是值得的。而备忘录会显示复制的字数多少和最大字数容量(我的备忘录是16000字,相当于一篇论文的量)。
这样我处理信息的量就是一篇论文的量,不多不少,强度相当。还可以在备忘录上做笔记,多次处理信息。对于精彩的文字部分,会保留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彻底消化完,才会删掉。
前期准备的信息量要足够多,后期处理留存的信息量要尽可能地少。有时候,在处理笔记时,会反复纠结,我会先冷置一段时间(大部分时候会忘记)偶尔会翻动备忘录才记起这个笔记。在处理信息过程中,我一直处于正向的自我反馈中,有一种正向增强自信的效果。
写得有些杂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比起规划安排小说大纲,简直轻松了太多。不过写小说也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这个事情对我来说,强度刚刚好。目前在整理规划第一卷的内容,刚刚写完第一卷主线。
正月十五之前,争取写完五卷的主线内容。剩下的五天,就是完善修改的时间。
时间允许的话,会在三月份左右正式写书。如果不允许,就推后。三月和四月是我最忙碌的时候,需要重新去找工作。
说实话,手里没点存稿,我是真不敢发布。对这本书我的期待不大,主要是为了学会怎样写书,以及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思想等,为下一本书铺垫。
终于写完了三千字,发现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过长文字了。
啦啦啦,就说这些吧,要去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