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如果我的记忆是准确的话,那是崇祯六年(1633年),风号雪舞,天寒地冻,真可谓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了。我们打不到秋风,没有粮食,缺乏御寒衣物,兄弟们一个个的都被冻成狗了。
各路义军在豫北地区面临被围歼的局面。怎么办?各路头领于是聚在一个山头商量,李自成提议我们暂时学学《水浒传》里的宋江,向朝廷主动示好,走招安的路子,我当时很不屑,问老李招安后呢?是不是要去打方腊?
拌嘴归拌嘴,最终大家都同意投降。当然了,我们只是学宋江,并不会真的像宋江那样傻,投降只是手段,为了保存实力而投降,那叫诈降!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面子什么的,该放下还是要放下。
义军中绝大多数首领都有过诈降的经历,以前有,后面还会有,不过那些都是各路义军单独的经历,唯独崇祯六年那次是我们义军头领们一起诈降。
诈降是需要一个找个中间人的,或者叫冤大头,找谁呢?京营总兵王朴。
为啥不是别人?义军这些首领闯荡江湖也有些年头了,胡子长了的同时见识也长了。我们讨论过,洪承畴,这家伙是杀降专业户,心狠手辣,死在他手上的义军兄弟数以万计,找他,那就死定了。曹文诏、卢象升、左良玉这些将领当时级别还不够,做不了主,求过人办过事儿的朋友都知道,一定要找那些说得上话的人,这样成本比较低(因为送礼只送一个人),程序上也比较省事儿。
王朴这个人,其他的我们并不了解,当时我们只知道他比较贪财。他是京营兵总兵,皇帝派来的,身边还有皇帝派的监军太监,找他是找对人了。
那年十一月,李自成、闹塌天、张妙手等几位首领向王朴表示愿意接受招安,动情的说了以下这些话:“我们这些人其实都是安分守己的百姓,只是因为老家陕西连年旱灾,颗粒无收,吃不饱饭,年少无知,冲动闹事,造成了今天的大罪。现在我们发誓要归降朝廷,请求朝廷将我们押回老家,该种田的继续种田,该打杂的继续打杂。”
王朴竟然信了。他和监军太监杨进朝、卢九德商议,觉得不用杀人,赚一个大功,提前完成皇帝交办的差事,何乐不为?他们立马就同意了。
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三个人是蠢的母亲给蠢开门——蠢到家了,实际上他们不蠢,只是打了小算盘而已,顺便收一笔我们义军给的诚意金,王朴那家伙拿了我们好大一颗珍珠。
那月十九日,义军贺双全、张妙手等十二位首领亲自到河南彰德府武安县拜见王朴、杨进朝、卢九德,表现出了投降的诚意。杨进朝立马写信向皇帝上奏,好话好说,然后等皇帝旨意,同时,为了表示出招抚的诚意,他让各路官军停止对义军的围剿。诈降的义军首领共计有六十一名,高迎祥、我、李自成、罗汝才、老回回等都在其中。
我们的集体诈降,麻痹了朝廷上下,特别是让官军放松了警惕,为跳出包围圈赢得了时间。
为了储备过冬物资,我们进行了冬季大采购,向当地百姓购买了足够的粮食和衣物。
当地百姓胆子也够大的,敢和我们做交易,没话说。注意一点,我们是用买的,而不是抢。抢是必须的,不过我们抢的是朝廷的藩王、官府和富家大户,我们不仅不抢一般的百姓,甚至在劫掠一地后,有时还会将胜利果实分一部分给当地百姓,这样我们很受老百姓尤其是衣食无着落的饥民的欢迎,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很多人自愿加入我们,因为跟着我们有饭吃。
在仗义疏财方面,我比李自成大气。
实际上,每一位贫苦百姓,都有将达官贵人、富豪乡绅的财产抢过来的心思,那些人的财产不就是从贫苦老百姓的身上搜刮去的吗?从古自今,皆是如此,只是,大多数人只是想想,没有付诸实践,而我们做到了,老百姓能不欢迎吗?
我们对于朝廷、官府、富贵人家而言是妖魔鬼怪,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却是神一样的存在!而且,说实在的,整个大明国,富贵者只占少数,贫穷者是大多数,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我们义军遭到毁灭性打击时,只要振臂一呼就能东山再起的原因。
我们要想跳出包围圈,那就必须得渡河,从哪里渡呢?恰巧,那年那月二十四日,气温骤降,山西垣曲到河南济源之间的一段黄河冰冻成桥,但是我们人马太多,一起过,必然导致冰裂,怎么办?
还是我老张出主意,用木板铺在冰上,木板之上再加一层土,人马分成三路而过,这样就减少了对冰的压力,结果义军全部顺利通过,义军各首领也对我张献忠刮目相看。
义军大部队到达河南渑池县境内的马蹄窝、野猪鼻,这两个地名,嗯,很有特色。这时候,第一个发现我们偷渡过来的是河南防河中军官袁大权,这个人级别不高,胆子却不小,在很仓猝的情况下,手下也没多少人,硬着头皮往上顶,然后被我们围殴死了。
我们就这样有惊无险的突破了黄河天险,将朝廷调集来的重兵无情地抛在后面。
这次突围的意义比较深远,从此,我们义军在更广阔的地面上往来驰骋,对官军的作战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说得直白点,就是马上将战火烧遍整个大明。哪里有官衙、富商和大户,哪里就有杀富济贫的义军!
一个小崽子献上来一双精致的蒙古皮靴,不知道从哪个当官的那里缴来的,我要去试试,先搁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