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混淆学习内容与学生为了掌握和应用学习内容所需要的积极意义建构。
学习是为了在以后的应用中保持灵活性、适应性。
伪学习疾病:忘记了,不知道自己已经误解了,不会运用所学知识,我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健忘,臆想和呆滞。
因此我们需要三种揭示:揭示学生的潜在误解;揭示问题,疑问,假设以及隐藏在字面描述之外的未知领域;揭示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明显的,关于一门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
理解的证据
学生需要达到怎样的理解?哪些可以作为理解的证据?理解是能够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要学会从练习中提取内在的原则和主题。
的确,从整体角度看,教师教案的最大缺陷就是在课堂、单元以及整个课程学习中缺乏重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强调对大概念的深入了解,没有培养完成核心表现性任务所需的能力,而仅仅是陷入成千上万的零散知识和技能之中。
不能让知识支离破碎。
通过提出基本问题,我们鼓励教学设计者避免知识灌输,致力于真实的探究——讨论,反思,解决问题,研究和辩论,这些是对基本概念产生深入理解的必要条件。
理解必须是“领悟”,学生通过探索,表现和反思来弄清楚所学内容和课程的含义。
一,认同理解是领悟的过程。
二,引导理解的路径是什么。
三,抓住教学设计的核心。
有目的地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为什么,怎么样。技能不仅是指那些离散的技术,也包括复杂的程序和方法。教学设计者需要说明经过指导、实践与训练,学生在技能上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即在本单元结束时,学生能够做什么。
理解毫无疑问是从精心设计的,有良好支持的体验中获得,而大量的知识可以从阅读和讲座中获得。
大概念,因为他们能够强有力地解释现象,提供了对科学的综合考察。关注少数重要概念并使用它们架构教学与评估。
大概念的核心价值。在研究领域中,大概念即是各种条理清晰的关系的核心,又是使事实更容易理解和有用的一个概念锚点。
布鲁纳曾这样描述“结构”的概念,掌握一个学科的结构是理解该学科的一种方式,使许多其他相关的事物有意义。简而言之,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的相关性。
不久,《意义的王国》一书论述了围绕“代表性概念”进行设计的重要性,因为它们能使学习既有成效又有效率:
代表性概念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门学科有明确的特征概念可以代表它,那么对这些概念的全面理解也就相当于对整个学科知识的理解。如果一门学科的知识根据某种固定的模式进行组织,那么充分理解这些模式会使适合学科设计的主要特征要素更清晰。
大概念的操作定义,广泛的,抽象的,用一个或者两个词汇来表征,在应用中是通用的,永恒的,可以用有着共同属性的不同例子呈现,为任何研究提供一个可共聚焦的概念“透镜”,容易误解的,违反直觉的,具有极大的迁移价值。
我们认为学者和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不断地探寻这些抽象概念,找到帮助学生学习这些概念的方式,尤其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使用它们。
大概念不只是另一个事实或者一个模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用于强化思维,连接不同的知识片段,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
通常表现为:概念,主题,有争议的结论或者观点,反论,理论,基本假设,反复出现的问题,理解或原则。
根据学习者所达到的理解来架构大概念,是优质设计工作的关键。
在标准文档中,圈出反复出现的名词来强调大概念,圈出反复出现的动词来确定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