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瑞金,追溯苏区记忆——安徽财经大学红色足迹小分队寒假社会实践
2月13日-2月16日,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寒假社会实践团队——红色足迹小分队前往江西瑞金开展“走进红色瑞金,追溯苏区记忆”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以探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为主要内容,学习和弘扬伟大的苏区精神。安财学子先后深入叶坪革命旧址群、沙洲坝革命旧址群、瑞金烈士纪念馆、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华屋红军村等具有浓厚苏区记忆的革命圣地,聆听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领略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为弘扬和传承苏区精神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叶坪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瑞金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改名“瑞京”。走进叶坪革命旧址群,令团队成员感触最深的是那红军烈士塔和为毛主席挡过炸弹的三千年樟树。红军烈士纪念塔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立。1933年8月动工,1934年1月建成,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纪念塔遭敌拆毁,1955年按原貌重建。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炮弹形的塔身布满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烈士凝结而成,塔的正前方地面上写着踏着先烈足迹前进的八个大字,正前方便是一苏大时的红军检阅亭。叶坪景区有着很多的千年樟树,其中一棵尤其引起人注目,树上挂着一颗炸弹,有一半的树干已经变为了空心。上前了解才知道原来当年敌军对苏区进行轰炸时,毛主席正坐在树下看书,炸弹正好挂在了树上,让毛主席成功逃脱。这是一棵经历过枪林弹雨,见证了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就像是在替先烈们看着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发展。
另外一个令团队成员感受颇深的故事便是华屋红军村十七棵松的故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华屋43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参加革命,18为青年为革命壮烈牺牲,其中十七位在长征出发前种下了17棵青松,以言志坚定信念。17位红军战士深知,参加革命就意味着牺牲,栽下这些松树,就是要坚信:“青松常在,革命必胜!”,看见那些面前有着革命烈士碑的青松时,不免想起“青松依然在,儿郎仍未归”这句话。走进纪念亭,看见烈士碑后面刻着的烈士名字,小伙伴们不约而同的为一个名字掉下了眼泪,华崇宜,生于1919年,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牺牲于长征途中。与诸多耳熟能详的革命烈士相比,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这简短的一句话便可概括他的生,十三岁参加革命,十五岁牺牲于长征途中,这个年龄震撼了当场的伙伴们,也让大家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艰辛与胜利的来之不易。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安徽财经大学红色足迹小分队的成员们走进苏区瑞金,找寻共和国的根脉起源,在红都瑞金亲身感受苏区精神的魅力,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找寻先烈的痕迹,体会到苏区精神的价值和重要性,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弘扬和传承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