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12种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这些类型的父母,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见到过其中一种甚至几种。那么当一个孩子被这样的父母情感忽视后,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我从中找到了好几个符合我自身情况的症状,看看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症状吧!
排名第一的是空虚感。空虚感跟抑郁或者焦虑症不同,它是一种程度一般的不适感觉,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更像是一种麻木情绪,让你没法投入地享受生活。
你总是有一种淡淡的无聊和空虚的感觉,不知道眼前发生的一切有什么意义。所以有人说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你很高兴,即使笑也只是浮于表面,好像是为了笑而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过一天是一天,今天和昨天并没有什么不同,也没有什么惊喜可以让你有所期待。(这是我的感觉)
第二个叫反依赖。典型特征是恐惧依赖他人,有一种独自长大的感觉,遇到什么事都不想开口求人。
反依赖的标志和信号如下:
你有抑郁的感觉,但你不知道为什么(中招);你长期有莫名的想逃跑或想死的愿望;即使童年很快乐,你记忆中的童年也是孤独的(后半句中招);其他人说你冷漠(中招);亲人抱怨你情感上很疏远(中招);你更喜欢自己做事情,很难开口请求帮助(中招);你在亲密关系中不舒服(中招)。
当你跟周围的人进入到一种亲密关系,别人跟你称兄道弟时,你会觉得怪怪的,怎么跟我这么亲近?你不愿意跟别人交流,喜欢一个人待着。
第三个是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特别喜欢贬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让你很难确定自己的才能,可能倾向于过度强调你的弱点。(中招)
很难说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问你想吃什么,无所谓;不确定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当事情变得具有挑战性时,你很快就放弃了;你选择了错误的职业,或者换好几次工作;你常常觉得自己像一颗卡在圆孔里的方钉,有一种格格不入感;在人多的时候最寂寞;你不确定父母对你的看法。
以上这些标志和信号,我基本上全都中招了。比如逃避挑战性的事情,比如不确定父母对我的看法。我总是在选择简单重复的工作,生怕走出舒适区;也常常不确定父母是否爱我。
第四个是你毫不同情自己,只同情他人。自己过怎么样苦的日子都行,都觉得是应该的。(这个我倒是没有中招,你们呢?)
这种人通常会成为别人倾诉心事的对象,但却无法容忍自己的错误,脑海中总是有一个批评的声音,指出你的错误和缺陷,对自己比对别人更加严格,经常生自己的气。
第五个是负罪感和羞耻感。你有时无缘由的感到沮丧、悲伤或愤怒,有时感到情绪麻木;你有一种感觉,说有些什么地方不对劲;你觉得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倾向于压抑情感,或者避免动感情(中招);你试图隐藏自己的情绪,这样别人就不会察觉;你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觉得你没有理由活得这么开心。
第六个是对自己生气和自责。跟第四个有点像。
第七个是认为自己有致命的缺陷。有些事不能让别人知道,老觉得自己某个方面非常阴暗,不能被别人发现,不敢跟别人深交,不敢敞开心扉聊自己的事,但可以听别人的故事。因为你觉得,如果有人真的了解你以后,他一定会不爱你。
第八个叫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长大后很难恰如其分地爱别人,因为他拿捏不好这个尺度,要么像他爸爸那样过度补偿,要么过度冷淡,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让双方都舒服的点。
这么看来,我跟娃他爸都属于情感忽视的类型,我是那种倾向于压抑情感,避免动感情的,他是第八个,拿捏不好尺度的,一开始热情得让我受不了,后来看我总是抵触,他突然间变得过度冷淡。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像我吧,明明有稿子要写,可是一不小心打开抖音,或者网文小说,或者游戏,就失控了,一玩就是几个小时。
之前没有每天设定计划,并且复盘时,我有时甚至会放纵自己玩上半天或一天,然后在一天结束时开始后悔,恼怒自己没有自律能力。
现在每天给自己定了任务,分配好时间了,或多或少锻炼出了一些自律能力,但跟我期待中的还是相差甚远。
还有一种被忽视的孩子,会出现述情障碍。这种人不会好好说话,张口就发飙,经常毫无理由地发火。原因就是他分辨不清楚自己的情绪,唯一能识别的情绪就是愤怒。
你们有没有见过把担心和关心变成愤怒讽刺的人?我婆婆就有点这样。关心儿子老公的话,从她嘴里说出来变成了挖苦讽刺,公公主动洗碗,她站在一旁挑毛病,说得公公一脸恼怒。
也许她小时候也被父母情感忽视了吧,不过那个年代的父母,也可能忙于一大家子人的生计,无暇照顾孩子的情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说完症状,我们该怎么解决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改变的阻力在哪里?第一个阻力就是对改变的错误期待。我们误以为听完这本书后,立刻就能发生改变,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
但是,被情感忽视的人通常耐心有限,在改变的过程中会觉得,试了一下没用,把挫折和障碍当成失败,把努力过程中的徘徊期当成无效,非常轻易地放弃。
就跟我一样,面对见效慢的改变没有耐心,经常怀疑坚持下去的意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是很多人的弱点,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怎么可能指望在三五天内改好呢?
第二个障碍是逃避。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有这样的问题,却假装不知道,认为我不去想这件事就好。
荣格说:你的潜意识在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之前,就是你的命运。如果你没有面对潜意识的勇气,没看到潜意识如何在你身上起作用的时候,它就会掌控你的人生。
你会不知不觉地做错很多事,伤害到很多你真正关心的人,让你的人际关系恶化,还找不到原因,最终让伤害返还到你自身上。
就比如我婆婆,很期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体贴,但当公公主动做家务时,她会忍不住用讽刺挑剔的语气指责公公,结果公公会感觉,反正我做事你看不上,那我干脆不做了。
可当公公真的撒手不管时,婆婆又会心生埋怨,觉得自己的命苦。
所以当你的老公主动去做家务的时候,多一点肯定,不仅他干得更卖力了,你们双方的心情也会舒畅很多。
第三个是不适感,不舒服。你用惯了之前的思维模式,尽管它给你带来了很多麻烦,但要改正过来,一定会产生不适感。
第四个非常重要的阻力是,我们其实并不了解情绪。很多人认为是情绪让我们变成了魔鬼,其实是压力。
回想一下,当我情绪有点失控的时候,多半是因为别的事情给我带来了压力。情绪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每一个情绪出现都是为了给你传达一些信息。
情绪背后一定是需求,你要先了解清楚需求,再慢慢地放走情绪,才是应对情绪的正确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压抑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忽视情绪会让人消耗精力,会发脾气,会抑郁,感到空虚,人际关系也变得糟糕。
扫除了上面四个障碍后,再来看看该怎么做。
首先要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情绪。心理学上有一个“元认知”的概念,观察你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就是个元认知的过程,也叫做觉知。
这本书里有一个觉知的工具。准备一个表格,每天三次定时记录自己当下的感觉,和产生感觉的原因。这样会让你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当时的情绪是哪一种。
第二步叫做接受并信任你的感觉。其实这就是自我接纳,情绪没有坏的,当你有了一个情绪后,不要责备自己,不要老想着逃避、压制或者尽快摆脱它,而是去观察它。
当你观察它的时候,压力就会减少了。这跟父母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是一个道理,你看到了孩子当时的情绪,并且把他的感受说出来的时候,其实孩子已经得到了安慰。
现在我们不过是把这个办法用在了自己身上,接纳孩子,和接纳自己,是同一个道理。
第三个是学会正确有效地表达感受。建议大家去学习非暴力沟通法。先说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你这样做给我带来了什么困扰,我的感受是怎样的,我希望你怎么做才能感觉好点。
不过也有的人不知道非暴力沟通法,即使你这样诚恳地表达感受了,也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评判否定他。
第四步叫做认识、理解和重视人际关系中的情绪。最好的练习场所有两个,一个是友谊,一个是婚姻。在你的朋友和爱人当中尝试着去识别情绪、谈论情绪、表达情绪,也能够让对方感知到你的情绪。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自我关怀。曾经在父母那里缺失的情感不可能再找父母要求弥补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关爱自己。
首先你要学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学会说“不”。不想参加的社交,不想做也不是非要做的事情,觉得对方给你带来了伤害等等,都要勇敢地说不。
第二个你要学会寻求帮助。当你扛不住的时候,张口问问别人。
第三个就是锻炼身体,学会休息和放松。
除了关爱自己外,还要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这本书给了一个特别好的方法,叫做三件事计划。
每天列出三件你不想做,但一定要做的事,和三件你特别想做,但今天不做的事情。然后用清单的方式画勾勾。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提高你的自尊水平。因为你发现,原来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天天坚持下来,竟然做得到了。
第四个,在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找到一些只对你有效的缓解压力的办法。我暂时还没找到。
最后就是学会同情自己。别对自己有那么高的要求,允许自己做个普通人。我接受自己,不意味着我不改变,只是意味着我不批评自己,不觉得自己这样是可耻的,我可以慢慢地改变。
另外,身为曾被情感忽视伤害的成年人,在疗愈自己的时候,要记得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变成曾经的自己。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要对他们进行情感引导,重视他的感受和情感,帮他识别各种各样的情感类的词汇,才能让他成为一个情商高,能够对别人产生共情的人。
同时,还要视儿童为独立的个体,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当做自己实现梦想的工具。
当然,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但这个努力的过程还是值得的。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尝试着疗愈自己,因为当你想要给予别人东西的时候,首先自己要拥有这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