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比较形象化地反映现实世界,表现作家思想情感和反映时代精神与灵魂的一种艺术。胡适有言: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得好,便是文学。”
经济则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整个世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货币、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简单来说,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先驱梁启超第一次在《论自由》一文中,将日本的“经济”一词译为“生计”。我认为,这是“经济”一词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指生活用度、家境,如经济宽裕,经济拮据。
那么,作为反应现实界、作家表情达意的文学到底和经济或者“生计”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仅就读写营课上江南铁鹰老师的讲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个人见解。
一、经济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是经济的“抓手”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文学与经济的关系,就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有一个有意思的比喻:经济是水,文学就是鱼儿。文学与经济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水多了,要养一点鱼。水里有鱼儿,才能够有水平。文学与经济,鱼儿和水,都是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文学的基础。显然,经济繁荣的时代,文学也必定是蒸蒸日上的。
比如,盛唐时期的贞观之治,社会稳定,物质极大地丰富,经济繁荣。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亦是大放光彩:陈子昂、初唐四杰为这一时期的文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生活在繁荣时期的诗仙李白,像迎风奔腾的骏马,他的诗歌中蕴含着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充分说明,经济发展得越好,文化越繁荣,文学自然也越繁荣。
同样,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文学对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文学发展得越好,就会对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三国时期的左思写《三都赋》时,惊心构思,字斟句酌,费时十年,一朝付梓,供不应求,贵之家竟相传写,以至洛阳纸贵。
经济与文学的关系,经济是文学的基础,经济是物质的东西,决定了文学的发展;文学是经济的抓手,是精神的东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物质可以加强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文学可以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经济可以为文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古时候落魄的文人在穷困潦倒时何以迸发出无穷的文学创造力
从个体来说,人们也只有在充分满足了自己的物质需求之后,通俗地说,也就是吃饱穿暖了之后,才能有“闲情逸致”来从事文学创作,满足自我精神财富的需求。
但在古代,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都是在穷困潦倒的落魄状态下,留下了不巧的文学经典。就如江南铁鹰老师课上提到的杜甫和曹雪芹。
杜甫晩年生活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他大部分传世诗作也正创作于这一时期。
仕途遇挫的杜甫晚年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今天成都有名的"杜甫草堂"),过了将近六年较为安定的生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上乘诗作就是这期间写下的。
公元765年,朋友病逝后,杜甫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辗转多地艰难谋生,终于在次年抵达夔州,同样是在友人的关照下,代管东屯公田,自己也参加劳动开垦荒地,以此维持生计。
杜甫在夔州生活近2年,生活还算平静。期间,他创作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登高》等经典诗作,其中《登高》体现了他这个时期明了世事无常的"澄澈"状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曹雪芹的情况也差不多,官场不顺,被迫回到家乡。他因此十分沮丧,甚至抑郁。但是,这段时期的经历也激发 了他的创作兴趣,他开始写诗歌,也看了很多书,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曹雪芹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他写了一系列的小 说,如《渔父》、《桃花扇》、《银台记》等。但是他最著名的是《红楼梦》,是在经历了病痛和沉重的心理压力后,最终才有了这部《红楼梦》。《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也是曹雪芹内心世界的写照,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我们今天看来,古代圣贤这样的高风亮节,的确值得世人千秋万代去景仰。但这并不说明文学与经济(或者说是生计)并没有太大关系。或许,正是这样的经济困顿,才使得才思敏捷的文人们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激发了其无穷的创造力,正所谓另一种意义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历尽苦难,才能书写苦难!正如杜甫的诗作大多反应百姓的生离死别。
在古代人的思想中,优秀的文人就应该是些圣人,就应该像僧人、道士一样“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但这并不能割裂文学与经济的关系,而只是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功利性被掩藏起来了。
三、现代社会,文学与经济的关联愈益密切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了各种竞争。人们追求物质的同时,理应追求精神满足,以此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而文学是人们精神的后花园,能给人一定的精神慰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切莫轻视文学的发展,如果说经济是硬实力,那文学就是软实力,是精神财富,是经济发展隐形的翅膀。
文学本身,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但是这个经济物质又必须有另一种经济基础来作为依托。解释得再通俗易懂一点,就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里,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一种商品,而这种商品的研发人、创造者也是需要经济基础作为一种条件的。在当今时代,几乎已经没有了那种生活衣不掩体、食不果腹,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作家去倾尽所有而完成文学创作。
人,作为社会的产物,他首先必须要考虑其生存,必须要能在社会上立足,能吃饱穿暖,才能进一步考虑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才有余力、有兴致去创作文学作品,宣泄自己,愉悦他人。比如,我们在简村的许多人,都是喜欢热爱文学的,但有多少人是专业从事文学哪怕是文字的工作呢?更有许许多多的人,从小热爱文字,喜欢文学,期盼着长大了能成为一个作家,但世事无常,各种机缘巧合,升学时就只能放弃文学,改学理工科,只为就业时能更多一些选择,只为能有一个可以获取生活更多物质支撑的职业。然后,天天为生计而忙碌,无暇顾及心中的文学圣地,只能期待退休后再去重拾自己的文学梦。没有了经济的支撑,文学也成了许多人心中的空中楼阁。
当然,现代社会肯定有专职的作家,他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学作品为自己赚来生活的物质支撑,建造自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这些以文学为生的作家,要不天赋异禀,极具文学天赋,他的文学作品足以给他提供必须的物质需求,通俗地说,就是可以挣来足以维持生计的稿费;要不,就是异于常人的勤奋刻苦,坚韧不拔地一边走在通往文学圣殿的路上,一边想尽办法寻找自己的经济基础以维持生计。当今鼓吹所谓的“知识变现”“会说话就会写文章”的群体,我想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后者。先得生存,才能有文学。
很多时候,文学作品的内容,也可以为作者自身创造出一种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或许,这种价值不仅仅是以金钱来衡量。但,无庸讳言,这种价值绝对能提供给作者生存的经济价值。
比如,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不仅给莫言带来一笔不菲的奖金,同样,也给他带来了崇高的名誉,这是隐形的不可限量的另一种财富。这些都能促使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也能让他的作品有更多的读者,从而实现更好的经济价值。
由此可见,在现代这个新的经济时代里,文学与经济已经建是一种互相依赖不可或缺的关系。只有经济好了,个体没有了生存的后顾之忧,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光顾文学的圣殿。同样,优质的文学作品,一定也会给个体提供更好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