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特点
用料广博、物尽其用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食材除了鲜活原料以外,还有干货和调味品。
不仅如此,面对丰富的食物原料,我们中国人常常是物尽其用,吃干榨净,力争做到零废弃。
切割精工、刀法多样
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中就说:“割不正不食”。《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重庆老四川灯影牛肉的创始人钟易凤,所切的大张牛肉片薄如蝉翼,可透过牛肉片看见灯影!可见刀工技法以成为中国厨师的艺术追求!
而刀功的刀法名称,相当的多,包括片状、块状、条状等等,多达两百余种。依据不同原料的性质和纹路,或同一原料的老嫩之别,选择不同的刀工技艺。
调味精巧,味型多变
中国美食调味的精巧体现在,十分擅长在加热过程中调味,将主料、辅料和调料,有序的汇于一炉,通过精妙细微的“鼎中之变”,达到“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以及“五味调和”的至高境界。在这一过程中,一般讲究两个方面,一个是运用调味品的种类和多少,也就是调味的定性和定量工作;一个是投料的时机和先后顺序,使菜肴在上桌后达到最佳的风味。
上海糟三样主要包括,猪肚尖、河虾和毛豆,这三样,食材本身没有特别强烈的味道,但通过入味的糟制方法,可以做出糟香浓郁的佳肴。
中国美食制作过程当中,善于运用丰富的天然调味料以及独具特色的加工调味料,具有味型多变,层次丰富的特点。在主辅料搭配中,辅料衬托主料。
用火精妙,擅长以油传热
中国的美食注重对火候的掌握。
火候通常有四个要素构成,一是火力,即燃烧时释放的热能,包括大火、小火、文火、武火等,讲究大火,小火转换,一气呵成,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可以通过油温来鉴别;二是火度,即火力达到的温度,必须充分了解炉灶的效能,保证供氧充分,通风良好,燃料充分燃烧,热能有效利用;三是火势,即火焰燃烧范围的大小,也就是炊具受热面积;四是火时,即火接触炊具时间的长短。
比如爆三样,猪肝、腰花和鸡胗,不同的食材,分别用不同的火候,烹制,半熟或断生的状态,然后再放入同一锅烹制调味后方能成菜。
在烹饪方法中,利用水和蒸汽为介质的方法制作美食,其掌握火候难度相对较小,最难掌握的是以油为传热介质,旺火速成的制作方法,因为用火稍有偏差,就会严重影响菜品质量,但这种烹饪方法也是中国最擅长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炒,准确掌握火候,手法利落,才能使食材呈现出鲜嫩脆软等风格特点。
无论是丁、丝、片、条、块还是其他形状,都需要粗细、厚薄、长短一致,才能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比如炒、油爆法使用猛火时间短,入味快,故原料需要切得又小又薄;炖焖法使用中小火,时间较长,原料可切的大而厚。
装盘和谐,注重意境
美食与美器完美结合,才能各显其美,相得益彰。根据菜肴的造型、色泽、风味和用料,选择搭配器具。同时在装盘的过程当中,将美食当做一个作品,体现出生活图景和思想情感的融合。中国大厨常常在盘中创造出有情有义,生动美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