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离合论
四、三阳、三阴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
关于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的问题
1.《灵枢·阴阳系日月》
就“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这句话, 在《 灵枢·阴阳系日月》篇中,是用了一篇文章来做解释的。
以下是这篇文章。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
黄帝先问天地阴阳与人相和在什么地方。
“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岐伯回答: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所以天为阳,地为阴。足三阳和足三阴左右共十二经脉与地支的十二月相应,月生于水,所以在下部的都为阴。手的十指,与十天干对应,日生于火,所以在上者都为阳。
注意:在这里出现了天干、地支的概念。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是一个顺序符号系统。古人用天干来表述太阳的运行周期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用木、火、土、金、水五运来表示其阶段性特征;用十二地支来表述月亮的运行周期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用三阴三阳六气表示其阶段性特征。
干支的五行属性来自干支的方位分布。十天干分出五个属性,每个属性占两个天干。它们是甲、乙为木,为东;丙、丁为火,为南;戊、己为土,为中;庚、辛为金,为西;壬、癸为水,为北。
十二地支要分出五个属性,有些麻烦,古人是这样配属的:先分四组,亥、子、丑为水;寅、卯、辰为木;巳、午、未为火;申、酉、戌为金;然后把每组最后一个地支分出来,属土,也就是说,丑、辰、未、戌四个地支一半属土,一半属各自的属性,在方位配置上,它们位于中央。由此,干支具备了各自的五行属性,这样,在干支搭配的时候,年、月、日、时各干支称谓之间就出现了相互的制约关系,也就是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制约关系构成了我国传统的时间生物学——运气学说、子午流注、天人相应等理论的有力支柱。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
黄帝问:上面所言十二月与十天干和经脉是如何相和的?
“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放曰厥阴。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岐伯回答说:十二地支的寅纪正月,阳气初生,主身体左侧下肢的足少阳胆经;未纪六月,主身体右侧下肢的足少阳胆经。卯纪二月,主身体左侧下肢的足太阳膀胱经;午纪五月,主身体右侧下肢的足太阳膀胱经。辰纪三月,主身体左侧下肢的足阳明胃经;巳纪四月,主身体右侧下肢的足阳明胃经。阳明处于太阳与少阳之前,两阳合明,故称为阳明。申纪七月,此时阴气初生,主身体右侧下肢的足少阴肾经。丑纪十二月,主身体左侧下肢的足少阴肾经。酉纪八月,主身体右侧下肢的足太阴脾经;子纪十一月,主身体左侧下肢的足太阴脾经。戍纪九月,主身体右侧下肢的足厥阴肝经。亥纪十月,主身体左侧下肢的足厥阴肝经,厥阴处于少阴与太阴之间,足少阴经同足太阴经的经气交会,必须经过足厥阴经,故称为厥阴。
以十天干纪一旬的十日,同上肢十条经脉的关系是:甲日主身体左侧上肢的手少阳三焦经。己日主身体右侧上肢的手少阳三焦经。乙日主身体左侧上肢的手太阳小肠经。戊日主身体右侧上肢的手太阳小肠经。丙日主身体左侧上肢的手阳明大肠经。丁日主身体右侧上肢的手阳明大肠经。在五行归类中丙、丁都属火,两火合并,故称为阳明。庚日主身体右侧上肢的手少阴心经。癸日主身体左侧上肢的手少阴心经。辛日主身体右侧上肢的手太阴肺经。壬日主身体左侧上肢的手太阴肺经。
因为腰以上为阳,腰以下为阴,所以位于下肢的足三阳经,为阴中的少阳,阳气微弱。位于下肢的足三阴经,是阴中的太阴,阴气最盛。位于上肢的阳经,是阳中的太阳,阳气最盛。位于上肢的阴经,是阳中的少阴,阴气微弱。
运用这个规律来说明五脏的阴阳属性,心位于膈上属火,为阳中之太阳,肺居于膈上而属金,为阳中之少阴,肝位于膈下属木,为阴中之少阳,脾位于膈下属土,阴中之至阴,肾位于膈下而属水,为阴中之太阴。(此处只是用阴阳打比方,而非六经之太阳少阴等。)
黄帝曰: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
黄帝问:在五行归类中,方位的东方和天干中的甲、乙都属木,木气旺于春季,在五色中主青色,在五脏中主肝脏,隶属肝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这里却把甲配属身体左侧上肢的手少阳三焦经,这便不符合天干配属五行的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岐伯答道:这里所讲的,是根据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来配合天干地支的,用来说明十二经脉的阴阳属性,不是按照四季的次序和五行属性来配合天干地支的。此外,阴阳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一种具体事物,所以它的运用非常广泛,同一个阴阳可以指一种事物,也可以扩展到十种、百种、千种、万种乃至无数的事物。出现上述情况,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如此长篇大论,无非一句话,关于一个事物的阴阳属性,可以按四季来说,也可以按五行来说,也可以按天干地支来说……不管怎么说,核心就是阴阳,阴阳不可穷尽,但其要一也。(学到这里,我才有点明白阴阳与天干地支,五行之间的关系。在古代,做一名好医生,真不容易啊!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还要懂得人间的各种情绪反射到人体的不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