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真言论
四、东风生于春,病在肝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春夏秋冬”实际上是天道的体现,中国人要想把自己调整好,在很大程度上一定要遵循天道,这就是经典的一条惯有的思路。
1、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这句是说东风生于春,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所以,春天最应该防范的是肩、颈、项这一块区域。
春天主讲一个“生”,生什么?生冬天藏的这个精,头皮痛就是冬天藏的这个精不足,“酸”就是春天生发的阳气不足,所以头皮酸痛,就是因为阳气不足,且“精”也不足,阳气不能往上带着精一起生发导致的。且“精”要生发上到头部,要通过颈项,就是后背这一块,把这块区域弄柔软舒服了,精气才好生发,人在春天才能舒畅。
阿尔茨海默病实际上就是头上“精不足”,人体最好的精,储存在骨髓里面,髓又通脑,如果髓海不足,脑力就不足,脑力不足就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其实少儿得这个病,也是髓海不能上通于脑的问题,也是生发的问题,也是阳气上得来上不来的问题,颈项处有没有堵的问题。当然,这里面一定排除那种因为摔伤的问题,比如有些孩子生出来好好的,但由于不知道孩子何时摔伤过,长着长着就傻了,或有癫痫症。这种病就很难治,先要正骨,然后再想办法。
肩背颈项痛,主要原因有:一是压力大。二是受寒。三是情志不舒。女性性压抑者多有肩背痛和头痛。
《灵枢·五邪》篇里说:“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肩背颈项痛,最常出现的问题是——眩,就是时不时地头晕,肝胆生发不足,则晕眩。治疗原则是“取之涌泉、昆仑”,这就是我们中医最典型的头痛医脚。
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点,起于小脚趾下,然后它“斜走足心”,从小脚趾下斜走足心,足心这个地方就是涌泉,涌泉是我们生命之泉生发的地方,涌泉生发不力则头晕,此时拍打脚心就可以促进涌泉生发。
一般人有了头痛、嗓子痛,都觉得是上火。人体的火是应该藏在丹田的,火飘上来时,不能生生地从上面灭火,而是应该把火拽回来,如何拽火回来?拍打涌泉,涌泉发挥作用以后,火气自然就拽下来了。我们手心是心包经的劳宫穴,脚心是肾经的涌泉穴,手心拍打脚心利用的重要医理就是“心肾相交”。
昆仑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头晕目眩,要么是精不足,要么是湿气重,弹拨昆仑穴可以发挥太阳膀胱经气的作用,祛湿、生阳。我们平时很少注意脚与头的关系,但着急时我们会反复踱步,其实就是在运动足部以清醒大脑。
2、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东风是直接影响肝,南风直接影响心。“俞在胸胁”
这句心的经气在胸,在胁,是什么意思?其实是在讲心和肝胆的关系,因为肝经胆经走人体两胁。肝木生心火,肝精不足,也会心血不足。心和胆通的关系稍微有点儿绕,首先在经络上有联系,《灵枢·经别》说:“足少阳之……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领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这就是有些人并没有冠心病史,却在患胆囊炎等胆系疾病后,继发出现了冠心病与心绞痛的原因。《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说胆病有几种表现:胆病者,1)、善太息。这是胆气被憋,其实胸闷也有同样的表现。2)、口苦。这是胆汁上溢,则苦。3)、呕宿汁,若胆汁疏泄功能不能发挥作用,不消化食物,则呕宿汁。4)、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心下澹澹大动,本是心包的病,胆病怎么会显心包病呢?
《灵枢·营气》说:心脉合手少阳三焦经,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所以心经通过心包、三焦,与胆经相通。在现实生活中,若胆囊区或上腹部疼痛,检查没有发现肝胆或上腹部有问题,就一定要考虑会不会是心脏的毛病;患胆囊炎、胆结石时,也要注意保护心脏,因胆囊疾病完全有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西医称这种情况为“胆心综合征”。在《藏气法时论》里,说心病的反应时,谈到的症状也像胆病:“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这是在说,心病两胁胀满,胁下疼痛,膺背肩甲间痛,也是胆病的反应。而且,人变老,也从肝胆老化开始,比如《灵枢·天年》中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这个卧,就是“葛优瘫”,斜着倚着,总之,躺都躺不正了。
平时我们如何养胆五件事要做好:一要早睡。二要吃早饭。若胆不能按时疏泄,气机就会瘀滞不通,天长日久,瘀滞化火,就会发展为胆囊炎,胆汁沉积结聚还可形成胆结石。三要挺胸抬头,可使肋骨张开,增大体腔的空间,胆囊也就不受到挤压。四要情志舒畅,凡事别憋着。五别想歪的邪的,别做歪的邪的事,因为胆是中正之官。正直、刚烈是胆的本性,。
3、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这段在说: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西风是直接影响肺的,“俞在肩背”,中医有一句话叫作“背为胸之腑”。
中医真的是太讲道理了,若五脏得病了,比如说肺和心得病了,中医告诉你一定要在后背上去找它的痛点。过去的人养生很简单,就是捶背、捶腰、捶腿,捶背永远比捶胸膛要管用得多。沿着脊柱两旁,有十二经脉的腧穴,一个个地按揉,哪里有痛点,哪个脏器就有问题,有问题就坚持按揉,直到不痛就好了。《灵枢·五邪》说,这些地方按揉好了以后,人会“快然”,就是舒服,后面又说“乃刺之”,就是可以扎针。其实,胸腹之间扎针是很讲究技术的,要慎针刺。针,不过是手指的延长,但手指一定比针安全。找到穴位,手揉、艾灸,都管用。好多病不过是积劳成疾,病一般先显示在经脉上,对大众而言的养生不过是经脉养生,家里挂张经络图,哪里痛了,先在经络图上找找,就能明白好多,在病的初期自己就能解决。
捶打脊柱也是很好的养生方法,古代叫“震髓法”,八段锦最后的“背后七颠百病消”,也属于“震髓法”,这是强身健体的大方法,没事时可以常做。
4、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这段是说: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这里要注意的是,什么最伤腰,北方、冬天、寒。腰,指腰部;股,指胯,股骨头坏死,源于元气大伤,而元气,藏于肾。
跟腰部有关的经脉有:
1)督脉: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贯脊,属肾。
督脉病会出现:俯仰不便、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厥等。
2)膀胱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挟脊抵腰中”。所以那种眼睛胀痛、颈项僵硬的头痛症,有时按摩委中穴有奇效,特别是委中穴有筋结的,按揉或针刺后,头痛马上缓解。由于“膀胱主筋所生病”,故一切肢体筋脉僵硬和痿软都可能与膀胱经有关。脊背痛,腰似折,两胯不可以转动,连带腿脚不利,都是膀胱经的病。
3)肝主筋。肝经病也会腰痛“不可以俯仰”,可以按摩或针刺太冲穴。
现在让很多人痛苦的一种腰病,是腰椎间盘膨出造成的坐骨神经痛。
椎间盘可是我们身体里最奇妙的东西。人体有24节脊椎骨与二十四节气相应,其中有23个椎间盘,是由骨胶原组成的软骨组织,奇妙的是,它们不是通过血管来汲取能量,而是像海绵那样吸收气血。想想这事的奇妙吧,没有管道也能吃到气血!就好比凡人还通过吃饭吸取气血呢,可有种“神人”从旁边一过,就把粮食的精华吸走啦,这大概也是督脉为“奇经”的奇特之一吧。而且督脉主一身之气,是人之精气神的总源头。而椎间盘,作为脊柱上23个亮晶晶的小节点,不仅是使我们俯仰天地的转枢,更是气机的转枢,气使它饱满,血使它濡润,不仅人躯体的灵活源于它们,甚至头脑的灵活也源于它们。
椎间盘疾患的原因是阴血不足,椎间盘就无法吸收到更多的营养,再加上阳气衰微,椎间盘就干瘪了,此时就是椎间隙狭窄,人也就老化变矮了、变佝偻了。久之,椎间盘还有可能脱出,长成软骨刺,压迫周边神经系统,人就会感觉痛苦。椎间盘膨出,主要是因为阳气衰微,阳气足,椎间隙就饱满,人就显得高,脊背就挺拔。这病,西医主张做手术,但这并没有解决阳气衰微的根本问题,人越老,阳气越弱,就越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所以,根治的方法,还是要让气血足起来,气血一足,椎间盘就会渐渐复位,软骨刺也能被吸收。
避免得腰间盘疾患的具体方法,先要避免得这个病。
一要阳气足。一说阳气足,大家就问怎么补。其实最大的补,就是先不要损伤。比如寒凉伤阳,就不要沾寒凉,就要先知何为寒凉——外寒为风邪、湿邪、寒邪。内寒为寒凉药物和精神郁闷,也就是生气郁闷会使阳气被憋。
二要血足。养骨的秘密在于养血,养血的秘密在于养肝,养肝的秘密在于睡眠、吃饭和愉悦。肝主筋,血不濡筋,肝则病。
三要锻炼和按摩膀胱经。锻炼脊背、抻拉脊椎最好的办法是打易筋经。
四要站如钟,坐如松。养成日常好习惯:挺胸抬头。
修复它们的最好方法:
第一放松。躺着趴着侧卧和慢慢翻滚,使脊背放松。
第二睡眠。睡眠养阴又养阳。好的睡眠会使脊柱吸收更多的营养,会使椎间隙拉长。
第三正确的锻炼。比如慢跑和仰泳。习练易筋经,是最有效的锻炼任督二脉的方法。此外,还有爬墙法。
第四别受寒。后背为人体太阳界面,最怕寒凉。可长晒后背。
第五去掉大肚腩。(大肚腩会使腰部更累。)
第六学猫弓背的动作。
第七缓解背部紧张。男人的背部紧张常常源于工作压力,女人源于情感的压抑,所以腰背部的不适,还需要温暖的爱和爱抚。
5、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这句翻译过来就是: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这依旧是“背为胸之腑”,腑,就是“空”,五脏为实,实,就难有作为,治疗“实”,一定要从“空”下手,所以治疗五脏,先从后背下手。这里说脾病的腧穴在脊柱,其实,不只是指脾俞,而且是指整个脊柱,可以说是从长强一直到大椎,整个后背都是脾胃的腑。比如小孩,脾胃最弱,按摩有捏积,一般是从长强一路捏上去,再从上到下按摩回来,如是者三。
小孩子受到惊吓,也是需要母亲把孩子搂在怀里,先用手胡噜百会,然后用手摩挲后背才好。
脾胃病,除了要梳理整个后背,《灵枢经》里面还说要调于三里,足三里是胃经上的大穴位,也是全身的大穴位。足三里在膝眼下四横指的地方,这个穴位能治疗很多病,因为“胃主血所生病”,也就是所有的血病都跟胃有关,比如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乳腺疼痛、白血病等,统统可以从足三里治,此处可扎针,但进针方向、深度如何,各治什么病都不同。足三里还可以按摩和艾灸,过去有种说法,要想长寿,就要“三里常不干”,就是疤痕灸,灸到常年流脓,其中的原理是,总调着点儿脾胃之气,人就能吃,什么嘴里没味道、吃饭就腹胀,凡是消化吸收系统有问题的人,只要把这儿灸开,馒头一口气能吃三个,人就精壮。
6、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这段是说: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五脏;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故春气者,病在头”,只要是春天的病都表现在头上,都是生发无力,精不足,都是冬天没养好。“夏气者,病在藏”,因为夏天气血都浮于体表,不足而调之其输也。”即,病在哪脏调哪脏,或者是调治与其相生相克的脏。比如心血不足,调肝肺。“秋气者,病在肩背”,反过来讲,肩背的不舒服,也是肺病的一种。“冬气者,病在四支”,因为冬天,人体气血全部用于自保,保五脏去了,四肢缺气少血,不足,自然生病。对身体而言,五脏比四肢重要多了,冬天,身体不管四肢,而我们不能傻,要知道多穿衣物保暖,老人还得戴帽子、手套。
7、故,春善病鼽衄;
只要有这个“故”,就是与上一段顺承的,就翻译成:因此。上一段讲了春夏秋冬人体生病的位置,这一段讲春夏秋冬病的具体表现。
春天容易得的病。
里面五脏阴寒,则病。怎么调理呢?《灵枢·五邪》说:“视有余、春天容易得的病,“善病鼽衄”,鼽,《说文·鼻部》:“鼽,病寒塞、流鼻血,为什么呢?因为春气者病在头,而鼻腔是直接上通于脑,所以一定要小心鼻塞、流鼻涕、流鼻血这些事,常年鼻塞,人鼻窒也。”所以指的是鼻塞;衄,指流鼻血。春天的时候特别容易鼻会头痛;老流鼻涕,人会头空痛;总流鼻血,会伤头部精髓,比如小儿白血病初期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等。但老人偶尔流鼻血却可以缓解头部血管压力。
鼻炎源于思伤脾,思虑过度瘀滞,就要有去处,就会流鼻涕。其实鼻涕源于脑,现在鼻炎少见了,但脑瘤多了。脑,是诸阳之会,阳气不足以化瘀滞了,才会出现这么多脑瘤的病人。
从中医的角度讲,呼吸不畅是肺和肾的病,肺司呼吸,肾主纳气。呼吸不畅,人就烦乱。久之,肺没劲儿,全身就没劲儿;肾无力,气化就无力。肾气不足,人则善恐。
一个人的呼吸模式相对是固定的,吸多少,呼多少,乱来不得,高原反应就是生命无法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自救。
曲黎敏老师说,千万不要随便做鼻甲手术。
呼吸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呼吸本应是平稳安静,无声无息。下鼻甲可以维持两侧鼻腔阻力,调控空气流量,保持正常呼吸;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湿度、滤过和清洁作用。所以鼻甲能不动就别动,炎症,无非是气机阻滞,能吃药好的,千万别手术,手术后,中医都没办法了。
鼻子走的是清气,鼻子是清口。嘴巴走浊气,嘴巴是浊口。嘴巴可以什么都吃,鼻子能什么都吃吗?鼻子只能吃气。清处就得清,浊处就得浊。
8、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仲夏善病胸胁”。胸,指胸骨,胁,是两肋。胸胁之内,是指心肺肝脾等,这个前面已经讲了。这句是说,夏天,五脏容易病。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长夏,指伏天的时候,伏天暑湿重,人最容易得腹泻等里寒证,天热,人喜饮食寒凉,这样就把脾阳伤到了。把脾阳伤了以后,水谷不化,有的人是腹胀,有的人是直接拉稀。记住,夏天吃寒凉这件事是现在很多疾病的根源,总而言之一句话,夏天不能吃冰。据说宋徽宗常年吃冰而导致寒中腹泻,好多医生都治不了,最后是附子理中汤救了命。“理中”,就是理中焦,把中焦理好了,上焦、下焦都好弄。上焦的咳嗽,下焦的腹泻,都能治。出门旅游时带一盒附子理中丸,可以不吃,但不能不带。
“秋善病风疟”,风疟就是忽冷忽热症,或皮肤症。只要是跟风邪有关的病,都有阵发性,一会儿发作一会儿不发作,比如风疹、荨麻疹等,一是肺气虚,肺气虚则皮毛病;二是肝血虚,肝虚血,病发处,极痒;三是心气虚,心气虚则烦躁,全身痒。
“冬善病痹厥”。痹,就是经脉不通了;厥,就是四肢冰冷了。实际上痹证最严重的一个病象,就是木,等到卫气不行,也就是阳气没有了的话,则为不仁。《灵枢》说,“阴痹者,按之而不得”,就是按上去没感觉。寒气凝结,就是痹。到了四肢冰冷的厥证时,吃理中丸就不太管用了,就该吃四逆汤,或当归四逆汤了。也就是从太阴进入到少阴或厥阴了,病征就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9、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冬天不进行按跷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泻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古代推拿,又称“按跷”,手法很多,比如有推、拿、按、摩、跷、揉、捏、点、拍等。按法就是按摩,跷法是什么?跷法是通过改变你的身体姿态,就是把你的身体重新摆弄一下,比如说他把你的腿这么别一下,那么拐一下,脚腕稍微往里挪一下,你的指标,就开始趋于正常,而且脉象也能趋于正常。
其实,跷法就是重新让你在你的身体上找不同的支点,并通过这些支点建立身体气血的新的平衡,就像搭了一座桥一样,比如,你练功的时候有人帮你摆姿势也是跷法,姿势站得不对,气血就错乱。而有时站对了,人却开始不舒服,很难受,出汗或想吐,你的骨头、肌肉都开始疼痛,因为这个站姿在治你的病。
人体,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事物啊,内有气血,外有身姿。最有意思的是,我们身体姿势舒服不舒服,我们知道;但我们站没站对、躺没躺对,我们不知道。这真是老天给的谜局啊。
冬不按摩。不按跷,就是守住冬藏。如果我们不知对错,那索性也别较劲,安安静静地待着就是了。但跷二郎腿肯定不对,哈腰驼背肯定也不对,“葛优瘫”肯定也不对,所以,怎么办呢?天天打一遍易筋经或八段锦能修正一下我们的身姿,能让我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按摩按的是肌肉,蹻法修复的是骨架。
注意:跷法跟整骨是有差别的。整骨,是把错位的地方掰回来。跷法,是在身体上找支点,通过给你摆一个姿势,来修正你原先的错误。
“冬不按跷”,是说只要冬藏好了,春天就不会犯鼽衄证,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泻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证,所以,一年四季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冬天,就是冬藏。也就是生长化收藏各得其所,四时病俱无,就是你该生发时生发,该收敛时收敛,人就不得病。
冬藏为什么最重要呢?我们看下一段。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精,是生命的根本。因此冬藏能化精、藏精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夫精者,是生命的根本。这个就是在解释为什么“冬不按跷”。
精是生命的根本。所谓冬藏,就是把原本粗糙的东西化成精的过程。“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句话太有名了。
它认为要想不得春天的流行病,就得让冬藏发挥作用。冬藏好了,阳能发挥固摄的作用,则相火不泄,内热不生,就不会出现温病。
记住,《黄帝内经》里它谈到任何疾病的时候,有一个根本性原则,就是所有的病,都跟冬藏有关,冬藏没养好,就是精少,就是败精,生命的支柱就不存在了。
所有的病,都和冬藏有关。
中医的远见在于,一定要往前看、往后看,冬天养好了,春天才不生病。冬藏,把阳气固摄住了,就是“阳秘”;把精化足了,就是“阴平”。春天才能阴阳俱生,人才能舒服。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夏暑的时候,你就要出汗,出汗就是养生,冬天出汗就是害生。如果夏天不出汗,秋天就得病,为什么?夏天出汗了,就是生命在给秋天的收敛腾地方,夏天没出汗,没宣泄,秋天收不进新东西,冬天就无精可藏,无精可化。“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就是说,夏天没宣泄,肌肤腠理间全是陈芝麻烂谷子,全是痰湿,秋气一起,这些痰湿就在皮肤上发作。
冬藏,就是把粮食变成精,所以,冬天,人体阳气全部回收,去干把粮食化成精这事儿。到冬至这天了,老天一阳生,就是老天来帮忙化精了,冬至灸就是老天都来了,自己也得使使劲儿。灸,是兴阳,兴阳不是扰动阳,而是加强阳气的固摄作用。但冬至灸也不可太过。不太过,才是养生;太过,就是害生。冬至养生,就是小美着,小乐着,再喝点儿当归生姜羊肉汤从里面补着阴精,就挺好。
冬至灸的具体做法,就是一根艾条一家三口用,女人最辛苦、寒最重,所以女人先灸,灸中脘和关元两个穴位,有红晕出来,暖洋洋的就好。然后给男人灸这两个穴位,最后再给孩子稍微灸一下就可以啦,其实小孩中脘穴都有问题,给他多灸灸中脘穴,关元穴不用灸。如此这般,一根艾条正好用完,旁边放个小碗,盛点儿凉水,把艾灰点里面,以防着火。如此,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当天,正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