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芒康-觉巴山-东达山垭口-天路七十二拐-怒江-老虎嘴-多拉寺-八宿
如美村实在是荒凉,早早开完战饭,就开车出发了.
这几天一直和司机张师傅在一起,就慢慢熟络起来。张师傅是老兵出身,跑西藏路线有20年了,总行驶里程超过80万km,而且他对藏族的历史典故熟烂于胸,是一位品行敦厚、西藏知识丰富、驾驶技术娴熟的老司机了,我们都尊敬的称他为“驾协仁波切”。有了张师傅这位仁波切的加持,旅程也就不寂寞了。
车子跨过澜沧江,一转弯就到达了觉巴山.
在观景台拍了一张觉巴山在云雾缭绕中的照片,云下的山呈现为黑褐色,颜色并不明快,但是也不让人抑郁。上层的云浓浓的弥漫着压下来,给人一种极度安静深沉的感觉。
沿途可以说,到处都是美景,只要你愿意,随时都能拍到精美绝伦的图片。 这是我拍的一张,把它命名为什么呢? 还没有想好。
转过景点,路边的山陡峭起来,野生动物也多起来,在一处公路的拐弯处,遇到了岩羊,事发突然,照片拍的也很模糊。
羊儿们看我们过来,不紧不慢的纵深一跃,跳下了“万丈深渊”。
这里的环境很好,野生动物甚至都不怕人,像野生岩羊、旱獭、山鹰、白马鸡,我们沿途都有看到。
藏民驯养的牦牛,更是悠闲,甚至常在公路上游荡,来往的车辆都要为其让路,它才不管你着不着急,慢慢悠悠的晃过公路,甚至都懒得回头再望你一眼。
慢慢的,公路上徒步的人多了起来。
有很多徒步者,其实是一边徒步,一边直播。以直播卖货的为主,徒步反而属于其次了,每一个这种徒步组织,就相当于一个小小的流动的公司了,不要小看他们,人家创造的价值可不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的生活方式,比如很多人都梦想着如徒步者般去远方流浪,但碍于各种原因,不能亲自前往。于是就有一帮勇士替他们远行,通过直播去满足他们的梦想,而观看者们则提供供养,打赏或采购直播卖货的产品,这样双方也就实现了共赢,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车沿着公路向上走,海拔越来越高,周边基本都被白雪覆盖了起来,白茫茫一片。
接近峰顶的垭口,沿路遇到很多大卡车,由于路面结冰,路陡坡险,只能趴在那里,等待路面的冰融化后再走。
我们的车辆终于到达东达山垭口,这里海拔5130m,是我们这次滇藏游的最高峰了。一定要在此打卡一下,说实话,一下车,确实有一点缺氧的感觉,不知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反应,尽量降低动作幅度,慢慢的观景、拍照。
正在此时,老婆在微信里发来一家人五一节聚餐的照片,顿时让我艳羡不已。 你们这边热火朝天的吃着美食,我这边冰天雪地的在高原打卡,让我情何以堪。
转下垭口,就是一片美丽的河谷,河谷里庄稼清清翠翠,马尔悠闲的吃草,村庄里的村民都聚在老房子门口,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唠着家常。
峡谷里的庄稼翠绿翠绿的,和四周荒芜的戈壁形成强烈的对比,恍惚间,好像来到了塞上江南。
其实,我更喜欢村子里的老房子,虽然破旧了一些,但是历史的沧桑感,是那些新房子所不能比拟的。
中午饭要隆重说一下,这个四川餐馆的青椒肉丝面味道太棒了,尤其它的汤汁里下了浓浓的花椒和麻椒味,是我们入藏几天来,味道最好的一碗面了,没有之一。
西红柿炒蛋
水芹菜炒腊肉
蒜蓉油麦菜,这些菜深得大家的欢心。
吃过饭,沿途继续拍照,这张照片忘记在哪里拍的了,但是一样非常美丽。
天路七十二拐是著名的网红打卡点,我也拍了一张去凑凑热闹。
下面这张是我们的司机-驾协仁波切拍摄的,果然出手不凡,比我拍的强多了。
这里就是三江并流里的最后一江-怒江了,远处的大桥就是怒江大桥。 传说当初筑桥时,有战士落入桥墩的水泥里,无法搭救,就被筑在桥体里,永远的守护着这座大桥。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但对筑桥的勇士们,献上我的敬意。
怒江两旁陡峭的岩壁上,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虽然都已荒废很久了,但是你依然能感受到这条茶马古道的艰辛,商帮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悬崖绝壁上,修起了道路,牵着马队,贩运茶叶和食盐,驼铃声声,为一家老小的温饱奔忙。
沿着水系一直走,就走到了一座隘口-老虎嘴.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形势,像不像老虎张开的大嘴?
晚上下榻八宿县,酒店旁边就是多拉寺。
需要步行前往,绕寺一周约2km,寺庙正在修缮,因此无法到内部游览,隔着土墙照一张照片。
寺边的山谷里开满了格桑花,我还是第一次见这种美丽的花朵,以前只在歌曲里听说过。
今天在旅途中,我们和“驾协仁波切”也谈到修行中“看山是山”三重境界,他说:
第一重:看山是山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
以前读《六祖坛经》,也提到这三重境界:
第一阶段
为什么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呢?如果按慧能禅法来理解,这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对立起来了。我是我,山是山,水是水,山和水都是客观存在的风景,我则是那个站在山前水畔欣赏风景的人。这样一个场面,如果按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说法,就是“有我之境”。
第二阶段
到了第二阶段,为什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呢?因为听了慧能的重要讲话之后,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已经消弭不见了,山和水不再作为客观存在的风景而对立于我这个欣赏风景的人。
山、水、我三者变得圆融起来,我看山水就好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去看大海里的另外两滴水,我们其实都是在大海里边合而为一的,并不存在“一滴水”的状态,而只有“一片大海”。按照王国维的说法,这就是“无我之境”。
比如,你已经进入了物我两忘的状态,与大自然客观世界合而为一,虽然眼前有一口水井,但你已经达到“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消弭了你的主观自我与客观水井之间的界限,从从容容一步踏了进去……
第三阶段
所以我们还需要达到第三个阶段才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你心里要知道,其实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那才是“真谛”。
只不过你活在人世间,有时候难免揣着真谛用俗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