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取舍,乃教学之大智慧

懂取舍,乃教学

取舍一词,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要或不要;选择。取,是一种领悟。舍,更是一种智慧。语文课程与文本的复合功能决定了阅读教学功能是复杂而多元的,曾有一度,甚至如今,一线教师往往喜欢平均用力,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让语文课堂满而杂,科学取舍,破解“多重功能”的迷思,才能让阅读教学目标更加聚焦、阅读策略和效果更加有效。

小波老师提倡的功能性阅读教学立足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依据阅读的核心教学价值划分出理解取向、策略取向、写作取向三类课型,形成素养本位下阅读教学单元整体设计的实践范式。

认真拜读了小波老师的著作《小学语文功能性阅读教学》后,结合课例观摩,讲座引领,我收获颇丰,今天,我以两节课例《田忌赛马》为基础,结合新课标,来谈一谈功能性阅读教学提倡的:“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田忌赛马》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单元语文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维是内隐要素,思维是看不见的手,复杂而空洞,如何借助文本,引导学生思辨阅读,提高思维能力,是困难的,但功能性阅读教学的“理解取向”能为一线教师指明方向。

基于“理解取向”的“思辨性阅读”课的特点是:

(一)思辨阅读与感悟式体验阅读的区别思辨性阅读。全面、准确、客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式阅读:教言语形式、渗透读写结合、挖地三尺“寻美”、没有节制的文本解读等语文课不是思辨性阅读课。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四条目标:能识写字词、能归纳主要内容、能说清计策、能推想制定计策的思维。再现田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真真实实思考、探究,感受孙膑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因考虑的周全,从而还原孙膑提出计策前的思维全过程。懂得取舍,这堂课的目标变得精准,也正好契合了新课程标准(2022版)第三学段中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内容:“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

让田忌的思维过程再现线课堂,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

这篇课文,我深入课堂听另一位老师执教了第二课时,执教老师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了解孙膑的思维过程。教学难点为: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马匹对阵的结果,感受孙膑的思维智慧。课上,教师依据助学系统,课后习题:“连一连,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说一说,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时间花费占比一半之久,但学生的思维依旧停留在表面,过多关注马的对阵,对于背后的思考仅仅是教师的指导,乍一看是抓住助学系统落实语文要素,细细揣摩之后就会发现只关注了其中的智慧,没有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思辨性阅读教学停留在表面,思维的浅层,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二)思辨性阅读课:忠实地、有依据地读懂文本。“思辨”不是批评和否定,重在“有根据”“负责任”地做出判断。思辨性阅读,意味着能有根据、负责任、忠实地理解文本内容。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确保学生做到“有依据”的准确理解。

(三)思辨性阅读课:质疑、求证、评价地阅读

思辨性阅读较为高级的阶段,基于质疑展开求证,做出评价。涉及到思辨性阅读,就意味着学生拥有搜集证据、合理推断、分析论证等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调动思维能力、高级阅读能力,进行批判性思维。

张老师的课例中,除了考虑到马本身的因素,孙膑还需要考虑其他什么因素?这样的信任不仅仅体现在比赛前,继续往后读课文,看看还能从哪里感受到田忌对孙膑的信任?两个问题贯穿始终:两个非常典型的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既把本次思辨性阅读推上了一个比较高的思维层级;

思辨性阅读课应该像张老师课堂一样:有课改方向,有教学方式,有课堂方法。课堂教学的设计无论是知识的传递还是方法的建构一定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而且这些均来自于学生学的结果呈现后,教师的点、拨、评。

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小波老师的功能性阅读教学化繁为简,力求实现文本的核心教学功能。但选文的核心教学功能,一线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精准发现的,只有在实际教学中,转变理念,有取有舍,不舍不取,小舍小取,大取大舍。日积月累,更好地实现“一课一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