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第八届教育创新年会开幕式以来,整个学校都赢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不管是校长也好,中层领导也好,一线教师也好,只要有时间,大家都会在幼儿园音体教室或者是会议室进行这场精神的饕餮盛宴。
陆陆续续的,我也在自己没有课的时候去听了几场报告,今天听到了王彦月园长的分享《中层如何成为共识传播的介质》。我非常震撼,将近30分钟的时间。王园长落落大方,一气呵成。思维之缜密,逻辑之严谨,表达之流畅,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不禁感慨——能够成为园长的人确实不一样。
我和同事曾经探讨过关于管理与一线教师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觉得对于中层来说,它更多是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存在。管理人,管理事,这是一门大学问。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多的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以及与家长学生关系的沟通,二者的定位不一样。
再联想到今天下午和杨海威主任的一场交流。我发现对于中层领导来说,他们的着眼,不再是简单的看具体的事情,而是从框架的搭建,体系的构建,指导思想的确立进行思考。
如果给一个同样选题,作为一线教师,其思考角度和站位与中层领导的思考角度和站位完全不一样。记得在学期初,和杨主任进行了关于校本教研的沟通,他给我看了一篇关于校本教研的文章。那时的我还是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上看问题,于是觉得文章大多是理论层面的东西,整不明白。于是就将题目进行了聚焦——校本教研助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今天我回过头来,重新看之前的校本教研,我似乎就理解了,作为一个管理人,他的着眼点在哪里?他是将目光聚焦在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所有学科的基础之上。
我们今天还讨论了“双减”的问题。双减会从哪些层面来减?他给了两个选项,A选项,降低学科知识维度,从而破解中国家庭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家长幸福感降低,二胎政策的推进缓慢,教育医疗成本过高等。如果A选项成立,结果就是学生开心,家长开心,教师开心,大家都开心。B选项是课堂中提质增效,让学生在相同时间内完成之前需要大量练习时间来完成的任务。作为一线教师来说,我的第一知觉,肯定是B选项啊。国家评价标准并没有根本转变,依然为考试选拔。想让学生学到原来的水平,就要努力让课堂成为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大部分理解的内容,练习的内容,对于作业,同样要精心设计。
本来我还沾沾自喜觉得领导这次一定会认同我的想法,没想到,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A。为什么选择A?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学生在小学初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用做题,不用刷题就能学得很好,将这部分人筛选出来,进入高中。相对应的,就会有一部分人进入职业高中。进入高中的学生,依然会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学习,再选拔相应的人才到大学。大学的教师再考虑如何将这些学生向研究型人才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非父母或辅导机构。
通过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呢?只是想说中层领导和一线教师之间思维水平和认知不一样。
有些人觉得做一辈子的一线教师挺好的,钻研教学,钻研学生,钻研课题,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但人是社会性动物。既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与人打交道,所以说,管理学还是稍微要涉及一些,才能更好的与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