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越骂我,我越想摆烂”:为什么被否定后,我们反而不想改变?

“你就不能上进点吗?”

“这点事都做不好,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

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獾带着河鼠和鼹鼠闯进蛤蟆庄园,声色俱厉地指责他沉迷汽车,让他当场悔恨落泪。

可事后呢?

蛤蟆并没有真正改变。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也很多,父母指责孩子不上进,狠狠批评一顿,但是孩子真得因为被批评就改变了吗?

没有。

01

越被指责,越“破罐子破摔”

妈妈天天催 “别老玩手机,赶紧看书”,孩子却偷摸着怎么都得看手机;

领导批评你 “这个方案怎么还没改好,人力是怎么把你招进来的?!”你听了以后非常生气,嘴上不说,但心里痛恨,工作也更不想做。

老婆念叨 “家里乱成这样就不能收拾下”,你索性往沙发上一躺,啥也不想干。

就像书里的蛤蟆,獾越是严厉地要求他 “改改那德行”,他就越抵触。

那些指责,看似是想 “推动改变”,实际上却把人往相反的方向推。我们明明知道 “应该改变”,可心里就是有个声音:“我偏不。”

记得听黄仕明老师说过一句话:“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

当不被允许,反抗也就发生了。

指责是带着刺的鞭子,抽得越狠,人越想往角落里躲;而我们急于摆脱的,从来不是 “改变” 本身,而是被否定时的痛苦感受。

02

指责为什么会催生 “逆反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 “越被骂越不想改” 的行为,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獾指责蛤蟆时,摆出了高高在上的姿态,让蛤蟆感到非常压抑,自己的感受完全被忽视。

这种指责会让人觉得 “我被否定了”,而不是 “我的某个行为需要改进”。

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我们就会启动防御。要么用 “摆烂” 对抗,要么假装听不见。

而且,人都想拥有掌控感,任何人也不希望自己的行为被别人控制。

凭什么我做什么要听你的?如果我听你的,成了迎合你,严重损伤了我的自尊,我为什么要那样做?

人,都是会维护自己的自尊的,即使表面上顺从,内心也是极度的愤怒。

03

既然指责没用,那该怎么做呢?

我接触过很多带着情绪问题来的学员,跟他们交流后,发现真正能让人愿意改变的,是理解和接纳。

1)看见

可以先 “看见” 对方的情绪和处境,同理感受对方,把感受描述出来。

面对沉迷手机的孩子,先说说 “你玩手机是觉得放松”;

对没改好方案的下属,提一句 “这个方案确实有点难”;

跟不爱收拾家的老公讲 “上班累了吧”。

接纳对方的状态,才能打开沟通的大门。

2)说出你的期待

把指责换成具体的期待。

不说 “你就不能上进点”,而是 “我希望你每天能花半小时看看专业书,对你以后的工作有帮助”;

不说 “这点事都做不好”,改成 “这个方案在某个部分可以再完善下,我相信你能做好”。

明确的期待比模糊的指责更有力量。

当接纳代替了指责,当引导取代了命令,改变就不再是 “被逼迫的任务”,而会变成 “心甘情愿的选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蛤蟆在苍鹭医生那里得到了很大的理解和支持,因为苍鹭从来不会指责蛤蟆,而是专注倾听,并引导他自己思考。

所以,改变从来不是被 “骂” 出来的,而是被 “理解” 出来的。

不想改变不是我们的错,或许只是还没等到那个让我们愿意改变的理由。

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记得关注一下,点个赞转发给家人朋友。

愿我们都能在理解中,主动走向更好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