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家好,我是老蓝。
两个朋友相约在某个地方见面,甲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了,乙则迟到了将近一个小时,对此甲有些不爽,并抱怨乙浪费了他的时间。
第二天,他们再次相约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见面。
这次,甲还是提前半个小时到达,而乙还是和昨天一样,迟到了将近一个小时,可是这次甲却没有因此而埋怨乙的迟到行为,
相反的,甲的心情还非常愉快,说还要请喝饮料表示感谢。
为什么同样是迟到了1个小时,甲的态度前后会有这么的差别呢?
原来,甲看到点了乙还没有来,就到旁边的彩票店买了一组刮刮乐,并且中了1000块钱,这笔意外的收入让甲的心情来一个180度大转弯,
他还把一部分功劳归功给乙,是因为乙的迟到才让他有了买彩票的欲望,这才让他获得了这笔意料之外的收入。
因为乙的迟到,让他获得了1000块钱的收入,所以尽管乙都是迟到1小时,甲的两次态度却完全不同。
02
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
它有美国心理学家 埃利斯通创造,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后行为后果C( 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
而引起C 的根本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ve)。
乙迟到是前因A,甲认为乙迟到浪费甲的时间是B1,甲抱怨和生气是C1;甲认为买彩票中奖是因为乙迟到是B2,甲高兴和感谢乙是C2。
对一同事件,因为认知不同,对此的解释和归因就不同,进而产生的感受也不同,最终导致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也不相同。
03
我们常常看到,两个家庭出身、成长环境等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最后却过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的。
一个觉得生活处处是困难,人生没有意义,身边的亲人也不关心自己,不爱自己,总之看待一切事物都很消极,
另一个呢,觉得生活虽有各种困难,但是在一天天地变好,身边的同事友好,领导也关爱自己,爱人爱自己,孩子也很乖,日子过得平凡而充实。
也许,我们可以ABC理论来解释其中的原因。
比如同样是晚上加班后回家,两个妻子都看到以下场景:老公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小孩在看电视,餐桌上是吃剩的饭菜,洗碗池的碗筷也没有洗。
其中一位妻子是这样想的:这个老公果然不靠谱,吃完饭碗也不洗,难道要非要等我洗吗?一回家就知道玩手机,也不知道陪孩子玩一下。对了,这个时候
孩子不应该在写作业吗?怎么在看电视?正视越来越放纵了,老公也不管管。想到这里气就不打一处来,狠狠地摔了一下门,立马开始职责起老公和孩子来。
本来老公还是心情愉悦地在那等妻子回来,可是没想到妻子却像吃了枪药一样,心情立刻变得糟糕起来,开始还嘴,于是两个人又开始吵架,而孩子呢,早就躲
在房间里不敢出来。
另一位妻子看到后是这样想的:老公今天工作还算顺心,因为他还有心情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洗碗池的碗还没洗,应该是看我加班晚回来,等吃完饭后一起洗吧,
因为平常都是他主动洗完的。咦?孩子怎么在看电视啊?难不成今天的作业已经写完了?看来今天应该表扬下他,学习效率还挺高的。
等会儿吃完饭全家人又可以坐在一起看电视了,真实太好了!
04
不同的解释,带来不同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一切皆有选择,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因为我们掌握着解释权,一件事是好是坏,全看我们如何解释它,我们可以选择消极的角度,也可以选择积极的角度。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说:“我们过得不幸,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不幸的生活,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天生的不幸。”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所也说过类似的话: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