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如何设定目标以及目标的两种思维方式;
第二部分是如何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动力,也可以理解成对目标的深度解析;
第三部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光看题目,以及书本的目录,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第三部分是整本书的重点,而实际上,这本书的重点在于第一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更是重中之重。
先说第一部分。
到底怎样的目标更能被实现,作者概括为:具体而艰巨。所谓的具体可以简单理解为,你的目标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完成;所谓的艰巨指的是比起轻而易举,要“跳着”才能实现,但一定是可行、可实现的。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要去实现某个目标,作者把它们主要归结为两种思维模式:西瓜和芝麻。
西瓜是“为什么”的思维方式,思考的面较为宏观,且抽象,对应的时间点在未来。
芝麻是“是什么”的思维方式,思考的面较为狭窄,且具体,对应的时间点是现在。
如何理解这两种思维模式?
以打扫屋子这个目标为例,有些人是出于为什么的考虑,即本身是个爱干净的人,想要保持屋子的整洁;而有些人是出于是什么的考虑,这个目标可能是来自于他人的指派,所以对于他来说打扫只是意味着找一把扫帚,把屋子里的脏东西清扫干净而已。
为什么的思维方式,对应的是合意度,也就是实现了这个目标,我的回报是什么?
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对应的是可行度,即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我的胜算有多少?
这两种思考各有利弊,为什么的思考方式更能激励自己在困难时坚持,但因为它对应于未来,可能会造成安排、计划过多,而一事无成;是什么的思考方式聚焦于现在,更多地考虑怎么做,不拖延,缺点是拒绝或无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和机会。
第一部分的最后,作者提到了潜意识对树立和实现目标的影响。
首先。正面思考是必要的,她认为:认为自己能成功的人比认为自己不能成功的人,更有成功的可能性;但同时她也强调,认为自己能成功,不代表就能轻而易举的成功。如果认为轻而易举就能成功,反而会降低成功的概率。
所以在设定目标时,要利用“心理对照”法:想到目标能实现,并反思实现过程中的障碍。
其次,目标的形成,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即每个人的内在信念,外部因素即外部环境。
信念的形成受每个人不同成长经历的影响,但最终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坚定的执行,实现目标;而有些人总是半途而废,仓皇收场?这就来自智力间接理论的影响。
具体而言,智力的间接理论有实体论和渐进论。
实体论认为人的智力、技能等是固定的, 不变的,生来如此的,所以要么害怕挑战,要么听天由命。
渐进论认为人的智力、技能等是可变的,通过练习可以不断精进的,所以更享受实现目标的过程,而不仅仅关注结果。
外部环境的影响则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触发点,比如想要多喝水,那么在家里各处放上矿泉水,可以促使我们更方便、大量的补水;而习惯了躺在床上看手机也会让我们更容易陷入熬夜的困境。
最后,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会沉淀进我们的潜意识,形成习惯,最终影响目标是否能够顺利达成,并且作者认为比起外在的显意识,潜意识才是决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就好比学会了开车的人,不用再关注应当如何刹车、如何踩油门,就能顺利的开车回家,有时甚至可以边开车边思考其他的事情,也不会影响开车的安全性,因为看到红灯和行人停车,看见绿灯或路面畅通时行车,已经形成了身体记忆,不用再通过显意识来告诉自己。
所以想要更轻松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养成一些有利于实现目标的习惯就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