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知识
1. 分类
1)WHO I级((儿童)纤维性/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儿童常见,10~20岁高发
2)WHO II级(非纤维性/弥漫浸润性低度恶性胶质瘤,包括弥漫性星性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30~40岁高发
一部分低度恶性胶质瘤会转化为高度恶性胶质瘤,此部分应依照高度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原则。
2. 流行病学
1)发病率: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0%、胶质瘤的20%;
3. 影像学表现
1)CT:边界不清、弥漫性生长、无强化的低密度区,额叶、颞叶多见(毛细胞型:边界清晰的强化病灶,常有囊性变);
2)MRI:T1低信号,无强化,T2高信号;除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外,一般增强后不强化,若有强化区域提示高度恶性转化。
3)T2WI/FLAIR序列由于抑制了脑脊液的高信号,可以更好显示肿瘤边界,因此为勾画靶区首要参考序列,并参考T1WI。
二、临床表现
1. 首发症状:癫痫(最常见,60~70%,提示预后好)、头痛、轻瘫;
三、检查
1、体格检查:注意感觉、运动、神经认知功能变化。
2、全身状态评估:三大常规、大生化、凝血、心电图;LDH,甲功
3、局部区域检查:颅脑MRI/CT
4、病理检查:神经导航下活检或手术,行病理分级及分子病理学检查
5、全身检查:胸部X线/CT;腹、盆腔B超或CT、全身PET-CT(原发?转移?)
四、治疗
1、治疗原则
手术为主:
1)WHO I级:单纯手术;未完全切除,根据情况选择术后放疗或密切随访
2)WHO II级:分为低危(观察或临床实验)、高危组(术后放疗:可改善PFS和控制癫痫,不影响OS)
分类依据1:根据不良预后因素(≥40岁、星形细胞瘤成分、>6cm、越过中线、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局部高灌注、IDH野生型、1p19q非编码)是否超过2个,分为高危组与低危组(中位OS 3.2Y vs 7.7Y)。
分类依据2:根据是否>40岁,次全切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
但对于弥漫浸润性和累及重要区域的肿瘤,完全切除并外扩足够边界依旧很困难;多数认为全切或次全切可获得良好预后;单纯手术的中位PFS时间为5年,不能根治。
2、放疗
1)靶区定义与剂量
A. GTVtb:结合术前MRI所勾画的瘤床区域(45~54Gy/1.8~2.0Gy;若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 59.4~60Gy) —— 外放0.3mm为P-GTVtb
B. CTVtb:GTVtb外扩1-2cm,并根据解剖屏障调整 —— 外放0.4mm为PTV
2)90%患者的复发在野内,但提高放疗剂量并不能进一步降低复发率,提示局控与放疗剂量无剂量效应关系,单纯提高放疗剂量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3)放疗期间予脱水、神经保护剂、预防癫痫等治疗
3. 化疗
WHO II级全切术后伴有高危因素或次全切患者,推荐放疗+PCV方案(长春新碱+洛莫司汀+泼尼松龙)辅助化疗(I类)
五、补充
1. 预后相关因素
保护因素:<40岁、神经症状良好、少突胶质细胞型、KPS高、肿瘤全切、低增殖指数(Ki67<3%)、1p/19q共缺失(生长缓慢,对化疗敏感)、IDH突变
2. 治疗后随访
1)随访时间:放疗后2~6W复查MRI;5年内:Q3~6M;5年后:Q6~12M。
2)随访内容:治疗副反应;类固醇激素减量情况;肿瘤复发情况及是否恶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