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第二章,主要讲作者对待学生的道德水平的认知和引导做法。
孩子们在道德发展会经历六个阶段:
“我不想惹麻烦”这样的阶段在我们班确实还存在着,调皮男孩小明几乎就是一个“油盐不进”的孩子,从一年级到现在,他的理想都是“当大老板、赚大钱”,把足球踢到学校外,玩体育馆的大锁,任何一个团队捣乱行为里一定有他的身影,几乎每天每节课他都是踏着铃声进来,我经常对他束手无策。批评他,他毫不在意,脸上总是挂着狡黠的微笑,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副“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的表情。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我都不会去找家长,加上这个孩子原本就比其他孩子高一头,我不能像对其他小男孩那样哄着好话,最后我只能用抄写课文来当成对他的惩罚。但转念一想,他又何尝不是孩子,如果这种模式一直下去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也许要让他从心底里服我。
“我想要奖赏”大部分孩子都还处于这个阶段,目前我在班里实行存折加分制也是考虑到这点。但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是时候要进化到下一层了。
“我想取悦某人”,班里有几个小女孩比较明显到达了这一层,经常对我表达喜欢的小依就是这一层。
“我要遵守规则”班里几个积极的孩子,小九和小嘉明显是到达了这层,他们都是班里很积极的孩子,也是我的得力助手,对于我提出的规则,有时候甚至比我自己记得还清楚。当起班干部也是极为负责。正如雷夫所说:“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也许可以通过全班教育的方式来让孩子们从这一层突破到下一层,但我明白,现在还不是时候,有的孩子还没达到这层,过早说这种思辨的话,可能会让他们领会错意思。
“我能体贴别人”这一层的孩子几乎没有,只有一次,还记得班级秋游因为疫情取消。在大部分孩子叫苦连天的时候,班里的小蕊突然站起来说,自己觉得,取消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不算是一件坏事。这样,又能有更多时间和班里的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了。当时听完她的话,我很震惊,这竟然是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口中说出来的。这个孩子有着超越同龄孩子的冷静、成熟,以及通达和乐观,那一天,我特别在班级群表扬了她,还给家长单独说了。这是灵性,是家庭教育的成功。这也是我对孩子们三年级能达到水平的期待。
“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需要孩子思维成熟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甚至很多大人可能都没有达到。
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并且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联想到之前因为学生压力大取消期末考的荒唐举动。实在是教育的失败,假如连教育界都开始降低标准,那么我们要如何培养出能应对未来世界的“全面”的人呢?我们总是希望班里的每个孩子都能跟上队伍,不想掉下任何一个人,那么要面对的,肯定就是无数艰难的劳动,给每个孩子制定适合他的教育对策吧!作为人民教师,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这不是一句空话。首先,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去面对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