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景观摄影
很多时候艺术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关联,而恰巧在欧洲的写实技法达到顶峰的时候,摄影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写实远远没有自然发展到顶尖的水平,而在这样的环境里,一部分人拾起了相机,并且在一开始就把它定义为“艺术”你就很难判断说他们只是想表达写实,还是真的是非摄影这种媒介不可。
说到中国的当代摄影师,首先说到简庆福,简庆福出生于香港商人家庭,原籍广东中山。年幼移居上海,入学就读。 20世纪40年代,简庆福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先后从师于刘海粟、张充仁大师。在张充仁画室结识热心摄影的同学刘旭沧,受刘的影响开始摄影创作。1948年回香港、澳门,参加当地摄影活动,并成为香港摄影学会高级会员,年仅30岁时获得美国摄影家协会基石级会员荣衔。
从20世纪30年代起简的摄影创作从未间断,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全球五洲四海,早期拍摄社会纪实摄影,后热衷于艺术风光创作,佳作数不胜数。其中《水波的旋律》被中国文化部民族文化促进会选为20世纪中国经典摄影作品。
简庆福先生是中国摄影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他为摄影创作百折不挠,苦心孤诣,行迹荒山野林、出没边陲村寨,奔走不毛戈壁,深入世俗市井,为掠取人间美景真情,跌伤过腰,颠翻了车,……但毫无怨言,乐此不疲。简认为:千万里追寻一个好画面,比自己作品得奖更有满足感。在创作思想上,简有胆有识,提倡创新。他气度俨然,胸襟开阔,其乐观直率的个性和真挚的感情,常常渗透于作品之中。
简庆福先生关心祖国摄影事业发展,待人慷慨豪爽,常常资助各种活动,而不要留名宣扬自己,知情者无不敬佩,称赞简老具有大家风范。
然后说到朱恩光,祖籍山东,1951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曾任中学数学教师。1987年学习摄影,1988年辞去公职成为自由职业摄影师。
风光摄影大师陈长芬当年对朱恩光老师作过这样的评介:“为搞风光摄影,他全部投入,他没什么财产,靠奖金和一点儿稿酬维持摄影创作,他这样勒紧裤腰带搞艺术的精神值得提倡,作品个性也强。”
朱恩光先生曾经说他这个人很自信,总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他一直对大自然情有独钟。八年的内蒙古插队生活,他过得很愉快,因为那是生活在纯自然的环境之中。返回北京之后,他也时常到大自然中去游历、去感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摄影,他发觉,用相机可以把对自然的感受、对自然的依恋之情传达出来。于是,他选择了摄影。
然后说到陈长芬,1941年出生于湖南衡阳。1959年开始从事摄影。1965年开始拍摄长城。198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摄影术发明150年来世界十大摄影名人之一。
1965年,瑞士总理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请求寄送宣传中国的航拍照片。正在中国航空公司工作的陈长芬接到任务后,在飞机上俯瞰万里长城,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决心用镜头聚焦长城,穿越时空,让长城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从此,20多岁的陈长芬背着30多公斤重的摄影器材几乎与长城日夜相伴,他成了长城的影子,长城也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一直坚持拍摄无人区的长城,就是想把没有经过人工破坏,真正历史遗留下来的长城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让后人能够享受这份珍贵的遗产。
1979年,陈长芬拍摄的《红长城》,着力展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祖国带来的蓬勃活力,一炮走红,确立了他在中国摄影界的地位;1987年6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陈长芬艺术摄影作品展”,同年9月,中国人民美术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摄影家陈长芬作品集》,其《关山万里》作为封面照片获得瑞士图形摄影87鉴专业摄影最佳奖;1988年12月,中国摄影协会首次举办陈长芬摄影艺术研讨会。
这几位摄影师对艺术有着浓浓的热爱,他们的艺术精神让我深受震撼。他们常年奔走在路上,让时间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