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豆芽儿很菜
壹
我们内在有三个人格,分别是内在父母、内在成人、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就是我们婴儿的那部分自己。当我们像婴儿一样需要别人关心、理解、倾听、照顾的这些时刻,就处于内在小孩人格状态。
——《养育你的内在小孩》
与此同时,过往岁月中的遗憾和伤痛,都未曾真正消失,只是内在小孩替我们承受,
所以每每回忆当时的情景,总是止不住地委屈、压抑、痛苦。
甚至,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旦遭遇相似的场景,自己总被内在小孩操控,寻找情绪的出口,比如因为一点小事就勃然大怒。
贰
我第一次真正触碰到自己内心的小孩,是在一次散步途中,
那是冬天的一个傍晚,吃完饭我和老公沿着小区门口的马路慢悠悠地向南走,
走着聊着,就聊到我对于我妈打麻将的不满上,
类似的不满情绪旷日持久、反复发作,似乎进入死胡同,一直找不到突破口,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在自我垒砌的空间里,飞来撞去、体无完肤。
而那天的对话,却把这个空间撕开一个口子,阳光自然照了进来,我也就顺着阳光飞出那个封闭的空间,对我妈打麻将这件事释然很多很多。
我俩聊麻将聊不满,我说着他听着,不知怎的,就转到我妈最让我感动的时刻之一。
“某一天的晚上,我妈依照惯例出门打牌,我独自在家,
突然肚子一阵绞痛, 慌忙跑进厕所,刚一出来又要进去,于是开始频繁地跑进跑出,
谁知,疼痛感却丝毫未减轻,整个人反而愈发疲乏无力,甚至有些恶心干呕,难受极了,
我费尽力气好不容易爬上床,眼泪就止不住地夺眶而出,我被击垮了。
于是犹豫着拨通了我妈的电话,电话里听得见麻将的哗啦声,我简单描述了自己的情况,我妈那边立刻回复,‘你在家等着,我立马回去。’
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我妈就爬上楼来到我身边,焦急地嘘寒问暖,
拿来一杯热水和几片药,扶着我坐起喝下,又扶着我躺下,然后她仔细地为我掖了掖被子,
不大一会儿,疼痛感消失,我沉沉地睡去,
第二天我才知道,我妈一直在床边守着直到我睡着。”
我就这样在路上边讲边哭,老公在旁边哭笑不得,
就在那一瞬间,我怔了怔,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会把它定义为最让我感动的时刻,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妈妈对我的爱,
“原来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战胜了麻将,我妈妈放弃打麻将而选择回家照顾我,因为我得到了确认,在妈妈心里,我比麻将重要,
原来一直以来我别扭,是因为我在跟麻将比,比谁能获得妈妈更多的爱和关注……”
说完,我又因为自己的幼稚想法笑出了声,我老公却是一头雾水,看我的眼神像在看一个神经病,哈哈哈。
就在那一天,直面痛苦的我,完成了与自己内心小孩的对话,探究出问题的症结,顺其自然地释然了、也轻松了。
叁
事后,我只是觉得,那天的散步聊天是一个极其巧合又神奇的时刻,但是它的功效却不能不让我叹服,
于是把那天一系列的对话和思考珍藏在心里,直到我翻开《母爱的羁绊》这本书,才知道这叫做“重回情景,体验情感”。
我太惊喜了,原来自己误打误撞,完成了一次自我疗愈。
下面是我的摘录,
深深觉得作者卡瑞尔·麦克布莱德真的很无私,愿意提供自己28年心理咨询实践中总结出的、反复实操过的、效果不错的自我疗愈步骤。
第一步,理解问题所在,收集问题产生的背景信息。
第二步,充分体验问题带来的情感。
体验情感是从身体里释放伤痛的唯一方法。
比如,我可以向你事无巨细地讲述外婆的葬礼,但这是谈论,是对事件的描述,并不是体验,体验这件事时,我讲的还是同一件事,但同时我会感到失落和悲伤。
在你独处的时候,关上窗帘,抱着枕头,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孩子,重回当时的场景,让自己纵情地哭泣、大叫、打枕头或任何释放情绪的举动。
刚开始,我静静地坐着,好像没有什么情绪要释放,但我知道自己积压了大量的情绪。最后,我的眼泪开始掉落,甚至从眼睛里涌出。这时候,顺其自然,去体验你的情感。
让自己充分地体验!千万别逃避。如果出现否定、唠叨,忍不住想要掩饰,把它们赶走。问问这个小孩子,她错过了什么,她需要你为她做什么。
第三步,重构。
用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并逐渐摆脱当时的创伤。
如果你发现它们对你不起作用,就回到第一步,再试一遍。多做几次,直到你感到释然为止。
如果你不面对痛苦,它们就会永远成为你的一部分。
不要对内疚感太在意。
——《母爱的羁绊》
在看这一段的过程中,我有试着关上窗帘、关闭电灯,把自己置于昏暗的空间中,
静静地坐着,闭上眼睛,重回胳膊被碗的碎片扎破的时刻,重新变成那个穿短袖的小女孩,
从地上爬起来,手扶着不住流血的胳膊,痛哭流涕、茫然无措,闭上眼睛充分体验当时的委屈、愤怒、惊恐和难过。充分体验~
然后,试着抱抱那个小女孩,抚摸她的头,亲亲她的小脸,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你很好,你很好……”
坐在昏暗房间里的我,慢慢地不再抽泣,不再委屈,逐渐恢复平静祥和,
缓了一会儿打开灯,再次抚摸胳膊上的伤疤时,内心变得异常平和,以前的委屈和拧巴仿佛烟消云散……
总之,
你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直面伤痛,体验情感
抱抱自己的内在小孩
告诉他,
“你很好,不是你的问题”
公众号:豆芽儿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