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我只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平静的生活;
”晚年的蒋勋离开繁华的都市,归隐乡村;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也通过独处寻找了写作的灵感。
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狂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独处,我享受独处带给自己心灵深处最温润的宁静。
都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我对这句话是深有感触的。
外界的喧嚣无法带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在推杯换盏之时,在灯红酒绿之际,哪一个不是用掩饰代替真实?不是用酒醉代替清醒呢?
似乎每一个人,都不喜欢让别人看透自己的内心;似乎每一个人又在表演着让别人看到自己是真诚、最真实的人。
这种矛盾,这种挣扎,这种不为人知、却人人皆知的纠结,会在繁华褪去之后,以一种更加汹涌的态势扑来。
每个人选择生活的方式不同,不同方式的背后,是各自在人生旅途上走过的每一步,在不同的环境中滋养出了不同的品性。
铅华洗尽,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真实而不被外界看到的自己,那是一个极度渴望别人认可、鼓励,爱的灵魂。
用眼所看到的所谓真实,其实也并没有几分真实的存在,一切皆虚幻,应作如是观。
我想这是佛在另一个维度看到的最真实,又最为虚幻的一面。
莫名的喜欢上了独处,现在想来,是我对这尘世的厌倦,是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伪装的摒弃。
我厌倦伪装之下的疲惫,厌倦伪装之下的寒暄,在百转千回之时,在屡屡碰壁之时,我找到了一条通向自我的道路,这条道路更是自我救赎之路;是我对自由的渴望;对做自己执著斗争的武器。
独处是我与外界和解最有效的方式。
在这里,我会有包容,也会有温情,更会有柔软和慈悲。
躲开外界的纷纷扰扰,撷取一小段属于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光,这也是我对自己最慈悲地对待。
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我才会与灵魂际会,我才会收起一切的锋芒,编织出仅属于自己的一段曼妙的时光,与尘世温柔地相处。
人生最幸是能遇到一知己,如高山流水,相知相惜,能穿透外在的一切,在灵魂最深处获得一份懂得,在疲惫时能坦露真实。
但这只是作为一种理想的境界,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爱自己才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因为完全的纯洁的事物,本身就是不可能存在的,它是违背自然规律,违背自然法则的。
每一个生命都有一颗高贵的灵魂,只有在独处的时候,灵魂才会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
它的美好、它的神秘,用文字是无法描摹的,人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更是灵魂的显现。
物质存在的意义是让灵魂在尘世间能被人感受到,被人看得到。过分的去专注于物质的追求,灵魂就会收起她的灵动,躲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从这一点来看,灵魂却又是无比胆小怯懦的的。它怕惊扰,哪怕也是不易察觉的声响、意动,都会让它瞬间遁形。
绝对的安宁,绝对的温柔,绝对的与外界有着一堵坚固的屏障,这是灵魂造访的前提。
有人会无比炽爱金钱的存在,把金钱物质的追求索取,作为生存的第一要务,而这只会让其丧失与自己灵魂,在人间遇见的机缘。
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弥补精神的缺憾,物质过分的富有时会掩盖灵魂的通灵。
在追逐、攀比时,追逐的眼睛从来没有关注到自己,哪怕片刻的瞬间,这怎么会感触到那神秘的灵魂的存在呢?
每一个生命只有回到自己,才能真正做真实的自己,而回到自己最好的方式是有一方独处的空间。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他本身就是物质和精神双重叠加的产物,在物质保障的前提下,让灵魂在生命未曾消匿前出现,是我选择的生活方式。
独处是一个人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