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了两个篇幅简单介绍了屈原的长诗《天问》。《天问》从结构和内容来看,篇幅较长,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分为若干小节。
在结构上,这两大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全诗的整体构架。而每部分下的小节则更加具体地展开了对各个问题的探讨和追问,使得全诗内容丰富、层次分明。
我们首先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从篇首至“曜灵安藏”,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宇宙生成是万事万物的先决,这便成了屈原问难之始,体现了屈原对天地、宇宙起源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第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小节,我们开始学习第一小节。第一节从“遂古之初”至“何以识之”,问的是天体的情况,“明明暗暗”四句讲宇宙阴阳变化的现象。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问道:在那远古时代之初,是谁传授了道的知识?
天地尚未形成,我们如何考察其起源?
那时混沌未分,幽暗不明,谁又能探究其极限?
宇宙混沌一团,元气充盈,只是想象中得到的虚拟之“像”,要通过什么才能把握到它?
光明与黑暗交替,时间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阴阳三者交汇融合,它们的本源是什么?又是如何变化的?
在这一节中,诗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宇宙、天地、阴阳的疑问。从“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开始,屈原就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宇宙起源、天地形成的问题,如“上下未形,和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等。
这些问题展现了屈原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大胆质疑,体现了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精神。
通过这些疑问,诗人表达了对宇宙起源、天地形成、阴阳变化等自然之谜的困惑和探索,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