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一)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分析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点:

病文的修改;材料的领悟;辩证分析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准确的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教学创意:

1.实用:本课设计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材料启发,师生一起归纳写法,并当堂训练,让学生学有所获。

2.趣味:材料引用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探究的趣味,防止作文课的枯燥乏味。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初步理解“辩证思维〞的目的是理性认识事物。)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辨证分析。什么是辨证分析呢?我们从先哲那里获得启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香而不白,雪白而无香,说明事物既有优点,也有缺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告诉我们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明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则启示我们事物是向前开展的。这些就是辩证分析。

二、品味鉴别

(逐步铺垫,层层升级,锤炼辩证思维能力)

示例1:

我们常说人必须执著于理想,我们赞美“数十年如一日”的毅力与恒心,也常激励人们坚忍“十年寒窗”的寂寞与辛苦,我们一直生活在种种的执著之中。

    而大自然是不执著的。天空里的水汽积聚多,云便成形;风吹过来,云便飘动,变幻着各种不同的样子;风若大了,云便消散无踪,一切的变化都顺应自然,毫不坚持某一种形态。因为不坚持,天空的云才能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留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材料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0字。

解析——审题立意:

    这是一个辩证性的材料,关键词是“执著”与“不执著”。由材料第二段“而”我们可以看出前后两段是转折关系,所以重心应落在“不执著”上。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论证角度1:顺应自然,不必坚持某一固定状态。

    论证角度2:在执着中学会变通。

作文立意误区:

    1.顾此失彼,只谈一面。如“执着与变通”,应该两方面都谈,不能只谈一个方面。

    2.态度暧昧,中心不明。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考生最后抛出一句:“到底是要相信自己还是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呢?请你评定。”不表明自己的观点。

    3.缺乏材料,内容空洞。这是不少考生的通病,只会泛泛而谈,讲一些大道理,没有论据支撑。

4.题目随意,不明关系。不少考生题目太随意,扣不准关系话题本身,显得不伦不类。

三、知识铺垫

(先示例,让学生找出错误;在此基础上建立正确思维。)

何为思辨性:

作文思辨性,即作文辨证性,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何为思辨型作文:

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内容,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须兼顾材料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示例2:

有不少中老年人感慨,“回忆过去,我们七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单纯、听话、有理想,而现在的中学生只讲个性,差远了!”请运用思辨的眼光分析问题,为自己辩辩理。

七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单纯、听话、有理想,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息息相关,因为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文化的空白和压抑,高考制度的恢复,成千上万的中学生欢欣鼓舞。他渴求拥有知识,回报社会!

面对现实,我们体会到,当今的中学生有见解有个性也是时代的必然,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复杂的信息社会,未来的中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敢于实践又是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与时俱进、多元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