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奶蜜盐》65
我们经常听说或者是看到这样的事情,一些孩子在遇到危险时因为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而导致出现一些让人心痛的结果。每每出现这样的事情,常常会在社会上引发各种不同的评论和争议。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社会的未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在孩子们不断出现的各种危机事件中,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当孩子遇到危险自己不知如何处理时,他们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求助父母?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最有力的支持者,可是在关键时刻,父母真的知道自己的孩子遇到麻烦或危险了吗?
孩子遇到麻烦时,他们经常求助谁?这个问题张文质老师做过专项调查,父母和老师加在一起的比例都不到7%。我也曾经在班级问过我的学生这个问题,一个班级50多人,向父母和老师求助的学生分别是2%和6%左右。父母的比例在他们可以求助的所有人中是最低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张文质老师说“只有父母做到把孩子的生命安全置于对错之上,才能让孩子建立起对父母最强的信赖感。如果向父母求助却受到不当的批评,孩子就会失去对父母的信赖,从而可能在遇到麻烦时陷入求助无门的危险境地。”(《奶蜜盐》262页)
孩子不向父母求助是因为父母的不当批评让他们对父母失去了信任。事实上,一些父母的确是经常把自己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到对孩子的行为和事情的对错判断上,而忽略了对孩子生命本身的关注。张老师在书中的这个提醒是值得我们警醒的,我们很多父母在理论上都认可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好,但同时在行动上却又不知不觉地用各种标准和判断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和表现,给孩子各种压力,对孩子的行为经常进行各种矫正。
我看过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观察了很多家庭,他发现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常常都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很多孩子就是在父母的各种不允许的指令中长大的。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否定和不允许,那么他的心很自然就会本能地远离父母,结果就是即使他遇到了问题,他也不愿意向父母求助。
我的一个学生经常找我聊天,他跟我讲过很多自己成长中的一些事情。自从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身体不是很好,奶奶对他要求又很严厉。每次他遇到问题或麻烦时,他从来没有跟父母说过。他说跟他们说也没有用,因为他们总是会说他哪里做得不对,总是要求他要怎么做,却不关心他自己的感觉如何。所以他觉得与其这样,倒不如自己想办法或者是和朋友商量。这样的孩子外表上可能看起来很独立,但是他们内心受到的伤很可能会一直在。这些伤痛对他们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有些影响可能是一生的。
一个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在家庭教育中,张文质老师的观念是父母一定要无条件地站在孩子背后。把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防范任何危险的事情,作为父母的第一意识。我认为这个提醒需要所有没有这种意识的家长谨记:安全第一,生命第一。孩子本身的安全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