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页中寻找教育的支点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我自2018年参加互加的勇气读书会,接着参与新网师的课程,紧跟着又参加了教育行走,还跟随常生龙老师的团队参加共读活动,自2020年我也开始带着学校的老师们一起进行寒暑假共读活动,回顾这些年我所读过的书,大概有五六十本了,这一本本书籍,犹如阅读地图,清晰且明亮地照着前进的方向,让我在教育生涯中得到了爱的滋养,认识了许多天南地北的同道中人,我越来越爱学校的娃,谅解老师们的不要容易,也越来越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盘点那些对自己成长重要的书籍,我想从专业成长、感情沟通进行分析回顾,回想它们的重要,给我提供的帮助。

        一、专业成长的神器:《课题研究十八问》

        胡新颖老师的《课题研究十八问》不仅是方法论指南,更是我扎根实践、引领团队的根基。从课程的追随者到团队的深耕者,我以这本书为桥梁,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而深远。

      1.从理论到实践的精准转化。书中的“十八问”成为我剖析教育问题的利器。面对梧州市倒水中心小学的现实需求,我们申报了第一个省级项目《足球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我系统运用书中关于“选题价值论证”、“研究目标设定”、“框架体系构建”等核心问题,着手梳理本土足球资源、分析学情需求、设计循序渐进的课程模块(从基础技能到班级足球联赛比赛),并构建了配套的评价体系。这本书帮助我将模糊的“推广足球”热情,转化为清晰的、可操作的“校本课程”研究路径。如今,我们学校所有师生都会踢足球。全校786人,班级队员有456人,校队队员100人,目前有4名女足队员选拔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女足训练营参与集训,在首府南宁市读初中、高中。今年的全国级比赛,我们的钟戴炜同学所在的广西南宁市琼林女足获全国前八的好成绩。一颗小小的足球,助力乡村学校的孩子走出大山,走进省城,走向了全国舞台。第二个省级课题是《基于本土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我深挖“本土特色”这一核心,运用书中“文献综述”、“研究方法选择”、“资源整合”等指导,带领团队调研本地农耕、手工业(如菊花种植、六堡茶、中草药)资源,将这些宝贵的地方性知识融入课程目标、内容(如节气茶、中草药香囊)和评价标准中,使劳动教育真正扎根乡土,焕发生命力。

        2.从个体研究到团队引领的跃升。我不仅自己“做课题”,更“带团队”。书中关于“团队协作”、“过程管理”、“成果凝练”的阐述,成为我们学校组织团队共研的基石。我指导老师们理解课题逻辑、分解研究任务、规范收集过程性资料、共同反思调整策略。这种扎实的过程,让老师们在课题实践中获得了真正的专业成长。

        3.从执行到创生的追求。主持两个省级课题的经历,让我不满足于完成任务。我运用书中的“成果提炼”、“推广应用”等视角,深度梳理梧州倒水中心小学在足球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校本路径、特色活动和初步成效,将其系统化,为冲击省级成果打下坚实基础。我的目标已不仅仅是“结题”,而是将实践智慧转化为可推广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师生。

      《课题研究十八问》赋予我的,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实践品格。它让我在繁杂的教育管理中找到了撬动变革的坚实支点——课题研究,并以此带动学校特色发展(足球、劳动教育)和教师团队的专业提升,让它在深耕的课题土壤中持续绽放。

      二、心灵沟通的密钥《非暴力沟通》

        如果说《课题研究十八问》锤炼了我专业实践的“硬功夫”,《非暴力沟通》则滋养了我人际关系的“软实力”,为我的管理生涯和生命状态注入了平和与温暖。

        1.从“耿直”到“觉察”。作为学校管理者,事务压身、精神焦虑曾让我言语直接,甚至无意间忽略他人感受,让家庭成为情绪的“接收站”。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让我停下来,开始觉察:觉察自己言语背后的情绪(焦虑、压力)和未满足的需求(渴望理解、高效、被支持);觉察对方话语和行为背后的感受(委屈、挫败)和需求(被尊重、被认可、安全感)。

          2.从“指责”到“连接”。

      (1)面向教师。当面对教师工作疏漏或情绪低落时,我不再急于指出问题或表达不满,而是尝试运用“观察(具体行为)+感受(我的感受/关心对方的感受)+需要(共同的教育目标、团队和谐)+请求(建设性建议)”的模式沟通。例如:“看到你最近几天连续请假(观察),我有些担心(我的感受),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关心对方感受)我们需要确保信息传达顺畅(共同需要),下次如果有事,方便提前告知一下吗?需要代课请说,我来帮助你。(具体请求)” 这大大减轻了教师的防御心理,促进了理解与合作。

(2)面向家长。与家长沟通时,尤其是遇到孩子问题或家长有情绪时,我更能同理家长的焦虑和期待(深层需求是孩子好),专注于清晰地描述孩子的情况(观察),表达共同关心的目标(孩子的成长),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请求合作),而非陷入指责或辩解。

(3)面向家庭。我学会了区分工作压力和个人情绪,有意识地将觉察和沟通模式带回家。当疲惫烦躁时,能更清晰地表达“我今天处理了很多棘手的事情,感觉很累(感受),需要安静休息一会儿(需要)”。这样的话语明显改善了家庭氛围。

(4)从“挑错”到“点亮”。“全身心地倾听”和“关注需要”让我的视角发生了根本转变。我开始主动发现老师们日常工作点滴中的“闪光点”——即使是很小的努力和进步。真诚地表达对这些闪光点的欣赏(感激老师们的具体行为满足了我对团队积极向上、专业精进的需求),这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士气、归属感和凝聚力。学校氛围从紧张走向了积极、和谐。9月9日我写下了这篇文章:

“9.9小美好

值日,勤奋早起的婵萍和晶7:25就到学校了,大家一起看,闻食材,称重量,为孩子们的午餐把好食材关。阿姨7:45陆陆续续到校,开始忙碌的后勤工作,大家想的都是尽一切力量让孩子们吃上安全健康美味可口的饭菜。

亚妹开监控发现遥控器有问题,马上反馈给月娇。黎智第二节课已经拿新的遥控器下来调试了。安全工作做得细致认真,反馈后有落实到位,真好!

收获“套路王”的抽屉珍藏的两个百香果,香甜可口,美味。谢谢分享!因为雨天,海昌便把家长们带给孩子们的饭盒贴心放在值班室桌子上,一个小细节,暖意融融。月娇从大局考虑,换了班级任课。柳清二话不说,接下了任务。两位好同志,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带着三2班的娃们在炒茶室奋战了两节课,把老茶叶剥枝装袋。女生动作神速,一大堆老茶叶只剩下一点点,再干一节课估计就能完成任务了。她们做劳动特别专注,一言不发,一根根剥,一片片摘,茶枝和叶子摆放井然有序,看见杂草马上放到垃圾桶内。绿色衣服小男生尤其认真,没过一会他便剥得一堆茶枝在手中,我狠狠表扬了他的勤奋和专心致志。其他同学看到了榜样的力量,纷纷埋头苦干,化身茶叶拆分劳动小能手。

午餐时分,看见三一班的娃讲究餐桌礼仪。排队打饭打菜,不挑食,有两个娃还去添了饭菜。很多孩子都做到了光盘行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好好吃饭,珍惜粮食,努力学习,我们是新时代好少年。

下午校门前值日,晶也早早到了。风雨交加,幸好大部分孩子都到学校了,个别娃湿了衣服,柳燕,清丽在群里交代家长送衣服来学校。柳媚班的两个家长也把衣服送到了校门口。黎智给孩子们用风筒吹干淋湿的裤子,鞋子……老师们纷纷变身成护生超人,为孩子们送上暖心关怀。小细节,大情怀,老师们把育人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体现了师者担当。

清丽班的雨伞整齐有序地摆放在窗台上,细心到全部绑好了雨伞的绑带,成了二楼走廊雨天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看见木娇亲自把收拾出来的书籍整齐摆放好,丽荣带着孩子们检查清洁区。群英把一周食谱表重新张贴好,又去厨房忙活了。踏进水丽班的教室,感觉特别舒服,地板干净,物品收拾有序,足球摆放整齐,垃圾桶倒扣起来,没有一个残余垃圾。她们,都在身体力行诠释着教育者的平凡但却无处不育人的细节。

每天都有许多美好充溢心头,一个个小细节,一则则动人的育人旋律,老师们用生命影响生命,用行动彰显担当与职责。孩子们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福!”

(5)整体生命的转变。这种沟通方式的转变,本质是内心视角的转变——从评判转向理解,从对抗转向连接。它让我卸下了许多无形的压力,内心变得更加柔软、开放和乐观。我体会到了“好好说话”带来的深层幸福感——不仅促进了外部关系的和谐(家校、同事、家庭),更促进了内心的安宁与自洽,让我能以更饱满、更愉悦的状态投入热爱的教育事业。

《非暴力沟通》在我手中,化为一把温柔的钥匙,开启了理解、尊重与高效协作之门。它让我在管理者、同事、家人、家长等多重角色中,找到了更智慧、更温暖的联结方式,最终滋养了我自身的内在幸福感和外在的工作效能。我也不断把这本书分享给家长和老师们,希望我们一起阅读,共同过幸福的生活。

阅读过的这些书籍,尤其是《课题研究十八问》和《非暴力沟通》,它们不仅是书架上的知识,更是我生命实践的血脉融合。前者赐予我披荆斩棘的专业武器,助我带领团队在教育的田野上开垦出足球与劳动教育的特色沃土;后者则打磨我心灵的棱角,让我在管理与人际的起伏中,始终保有关怀的温度与沟通的智慧。这两股力量在我身上交汇,塑造了一位既专业严谨又温暖通达的教育引路人。我的阅读史,就是一部扎根乡土、服务师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心灵史诗。相信未来,手中的书卷与认真的实践,将继续相互辉映,照亮更多教育同行的道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