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453:张老板的数据思维
一个酷热的中午,难得汗马书店的张老板还在店里。
“店里的小弟有事情,只能自己值班,本来是午休的点,体力不能和年轻的时候比了。”体型健硕的张老板以前从来没有在自己的体质问题上担心过,“来,坐。”张老板每次对阿易的到来都露出惊喜状。
这不仅在于两人年龄相仿,更在于有教育这样一个永远也聊不完的话题。
“爸爸 ,这个单词,怎么读?”
他读三年级的儿子也在店里,在学习上称得上学霸的他,不仅是称职的爸爸,更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张老板没有教他发音,而是在一个电子手写板上写上音标,这样避免了自己的发音不够纯正的问题,也在激发孩子的主动思维。
“小升初择校确定了吗?”
“确定了,去外国语。”
“等到我孩子小升初,我还是希望他上对口的中学。他妈妈的意见和我相左,或许会选择私立摇号,我的希望是摇不中最好。”
“别人都巴不得摇中呢?今年一类校的录取比例又创新高。”阿易的言语里表示出惊讶,但表情却比较平淡,他期待的是张老板接下来给出的答案。
“因为,我有数据。”张老板的书店就是一个信息的驿站,因为他身边接触的人既有老师,也有家长,在冷冰冰的数据背后,都是一个个具象的信息与成长的故事。
“一个再普通的中学,如果你的排名能在前10%,进入重点高中的老八所基本没有问题,如果能进入前5%,一三附基本稳了。”张老板结合这两年的录取数据说道,“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定向生名额。”
为了平衡教育资源,一类高中校会拿出一定比例的录取名额,分配给划片录取的初中校。
“定向生,分数最多可下调35分录取,比如正常统招的分数是740分,你705分也能被录取。明年听说会下调40分。”在一分之差,全市排名就影响百位的现实面前,定向生的优势变得更加明显。
“我们想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无外乎就是让孩子考出更好的成绩,90分到100分的进步本身就很难,有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在私立校高压下的学习,最终能提升的分数,也仅能覆盖掉定向下调 的分数,何苦要这么做呢?”张老板在手写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数字:40。这样的数字对他太有诱惑力了。
“在私立校,给孩子的学习感受会完全不一样,比如建团队、喊口号,立志向,仪式感十足,孩子对成功的渴望会被极大的调动出来。”阿易客观的分析道。
“我不太愿意让孩子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心智成长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其实判断孩子未来的潜力有多大,不是简单的用分数来判断。”
张老板举了两个女孩的例子,一个普通校,通过定向生名额进入一类校,平时表现得很有生活气息,喜欢玩,喜欢打扮自己,还有让他匪夷所思的是父母没有限制她的手机;一个来自私立校,通过统招录取,尽管分数高出前一个女孩几十分,但缺少前一种张力,尽管学习很好,但心智并不成熟,这样的成绩往往是老师与家长右促左压的结果,到高中到大学,对一个人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张老板始终认为,前一个女孩的学业道路会走得更远。
从一个个所见中挖掘数据的规律,张老板对未来多了一些洞见,对孩子的择校就少了一些焦虑。
“初中学校的排位,可以推断孩子上什么的中学,而上了什么样的高中,最终影响到上什么样的大学。对于一三附的学生而言,985、211就是ta们追逐的目标,毕竟每年上线的数据都摆在那,这就是定向生的好处,那怕分数比统招的要低,但在结果上,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差距,学校本身的定位,都会作用到孩子的身上。”
“那还是说明好学校的作用呀。”阿易仿佛再次进入到择校的矛盾中,尽管小升初,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达到理想的结果。
“听起来是有点矛盾,但身边的例子让我减轻了这个矛盾带来的困惑,我始终坚持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比如我想让小儿子上一三附,我只要求他的名次保持前50名。大女儿明年要面临高考,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她的整体排名,我给她定的目标就在985和211之间,也就是今年上福建师大的分数线570左右,在不低于这个目标的前提下向上努力,而过程的数据就是引向目标的确定路径。”
张老板的数据思维,拒绝拆盲盒似的未来,因为目标达成的路径早已在他的计划里。
“过程尽力了,至于什么样的结果,抱以坦然的态度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