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定位于中国最早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大都无城, 大象无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筑超凡脱俗——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坐落于二里头遗址西南约500米的农田之中,紧邻公路,交通便捷,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据说,博物馆的外观源自于二里头考古发掘的现场照片,体现考古探方不规则的分布状态,向大家展示了“不定形”的理念,以避免简洁明了的单一解读方法。
走进博物馆中央大厅内,一根巨大的柱子仿佛破土而出,从地面直插博物馆的建筑顶端,内部是连接每个楼层的升降电梯。它的外观呈“喇叭”状,表面装饰古朴的紫铜色,优美舒展,大气磅礴。据说,它的造型源自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乳钉纹爵,被誉为“华夏第一爵”。
站在中央大厅,抬头向上仰望,可以隐约地看到墙壁表面装饰着巨大的绿松石龙形器图案。它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中,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整体长约65厘米,中部宽约4厘米。龙身呈波状,圆形巨首,尾尖内蜷,呈“人面蛇身”的形态。
这座博物馆占地面积246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包括公共区域、业务区域、行政区域和早期中国研究中心四个部分。在公共区域之中,以不同的展厅为主,分布于一、二层间,通过步道连为一体,包括基本陈列、临时展览、数字馆等。除此之外,还有餐饮区、休息区、文创产品展销区等。
沿着参观步道,行走在博物馆中,眼前的景象不断发生变化。从一个展厅,到下一个展厅,都可以看到充足的自然光线,不会让人长时间沉浸在昏暗的空间里。高大的玻璃,新鲜的绿植,将整个博物馆内的空间点缀得舒适惬意。
起初,我来博物馆是为了参观文物展览。但是,漫步于美丽的建筑之中,我的关注点不由自主地转移到周围的环境。让我想到诗人卞之琳《断章》写道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在曲折蜿蜒的通道上,视线被不同空间阻隔,形成各具特色的独立场景。在建筑的缝隙之间,也有匠心独运的设计,最大限度利用博物馆内有限的空间,把游客分配到不同区域的空间之中。
环境优雅的院落,变化万千的光影,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到不同的空间节点上,改善了巨大人流和声音嘈杂带来的心里烦躁感。因此,虽然博物馆内游人很多,但是丝毫没有拥挤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博物馆内到处都是空空荡荡的错觉。
最后,参观完所有的展厅,我来到屋顶的观景平台。站在这里,向北望去,二里头遗址和周围的乡村景观尽收眼底。夕阳西下,清风拂面,参观博物馆的疲倦顿时荡然无存,沉醉于二里头夏都遗址的美景之中。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建筑与二里头遗址环境的总体风貌相互呼应,以低调的姿态尊重大遗址的原生状态,营造旷远幽邃和访古探源的场地氛围,保证了遗址的完整性,增强了建筑的协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