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这里的基本陈列分布于五个展厅之中,包括“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纪探索”三个部分,展示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夏文化探索历程等研究成果——
以“赫赫夏都”为主题的基本陈列第二部分,由第二展厅、第三展厅、第四展厅共同组成,分为“国之大事”“建中立极”“回望大都”“厥土生民”“巍巍华夏”等不同的单元,系统地展示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出土文物和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
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来到河南省西部,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寻找“夏墟”所在地。在洛阳市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一处夏文化时期的城址,开启了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征程。
随后,在二里头遗址范围内,经过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在六十多年的持续发掘和研究中,二里头遗址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包括中国最早的宫殿群、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等。
在“国之大事”单元中,围绕着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祭祀与战争,集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绿松石器等精品文物,展现夏代的祭祀文化、鼎文化、酒文化、玉文化、乐文化、龙图腾、兵器制度和墓葬等级等。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北侧有专门的祭祀区,包括圆形的地面建筑、长方形的半地穴建筑和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墓葬。在宫殿区东北部,发现一座巨型坑,面积约2200平方米,坑内有多处以幼猪为牺牲的祭祀遗存。此外,在其他宫殿建筑和作坊区内,也发现有祭祀遗迹,表明祭祀活动盛行。
1.铸鼎象物
史前时期,鼎是常见的炊器。夏代,鼎发展成为最重要的礼器,甚至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形成严格的用鼎礼仪制度。在二里头遗址内,出土有陶鼎和青铜鼎,包括圆鼎和方鼎两种类型。
1987年,在二里头遗址VM1内,出土一件青铜网格纹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它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高度约20厘米,口径约15厘米,敛口、折沿、环耳,底部有三个空心四棱锥状足,腹部装饰一圈儿带状网络纹。
2.礼以酒成
在古代祭祀仪式中,酒扮演着重要角色,逐渐形成以酒为中心的礼仪制度。夏人与酒关系密切,少康被誉为“酿酒始祖”,夏桀更是因为滥饮而误国。在二里头遗址内,出土大量青铜和陶质酒器,包括盉、鬶、爵、大口尊等,分为温酒、注酒、饮酒、酿酒、贮酒等不同的功能。
1975年,在二里头遗址VIIKM7内,出土一件青铜乳钉纹爵,被誉为“华夏第一爵”。它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爵,高约27厘米,长约32厘米,形态修长,极富美感。
3.奉玉成礼
在古代文化观念中,玉是敬献给神灵和地位崇高者的礼物,留下了许多具有礼仪性质的玉器种类。在二里头遗址内,出土有牙璋、璧戚、圭、琮、戈、钺、刀、柄形器等玉器。其中,有刃玉器受到高度重视。
1975年,在二里头遗址VIIKM7内,出土了一件七孔玉刀。这是迄今为止这里发现最大的一件玉器,长约65厘米,宽约10厘米,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刀体扁平,肩窄刃宽,两侧有两组对称的扉牙。玉刀两面,纹饰相似,装饰着交叉的直线阴纹,中间等距排列七个圆孔。
4.乐以相和
古代,举行祭祀或其他礼仪活动时,都要伴随着庄重典雅的乐曲。夏代,音乐已经十分发达,有比较完备的乐器制度。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功绩。在二里头遗址内,出土过各种乐器,包括铜铃、陶铃、石磬、漆鼓、陶鼓、陶埙等。
1987年,在二里头遗址的贵族墓葬中,出土一件保存完好的青铜铃,高约9厘米,口径约8厘米,厚度约0.2厘米。当时,铜铃多配有玉或石质的铃舌,上部残留有用于系挂的麻绳,重量规整,厚薄均匀。
5.龙腾华夏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身,成为万民敬仰的王权象征。在二里头遗址内,发现很多蛇或者兽的形象,包括陶塑、刻画图案、铜牌饰等。学者认为,这些就是龙早期的形象,可以视为华夏民族最早的龙图腾。
在二里头遗址VMI11区的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出土一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长约17厘米,宽约10厘米。它以青铜铸造主体框架,两侧各有两个环纽,四角钝圆,呈亚腰形。在铜牌饰表面,用数百片绿松石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
6.兵戎森森
夏代,战争频发,征伐与被征伐贯穿夏王朝的始终,成为巩固王权和抵御外敌的重要手段。在二里头遗址内,出土众多的兵器,包括戈、钺、斧、镞等,既可用于实战,也可用于仪仗。其中,青铜兵器礼器化,象征王权的威严。
2007年,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件石钺,长约18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2厘米。钺中间有一个大圆孔,下方有四道弧线形刃,石质厚重,造型美观。钺是王权的象征,古文字中的“王”字就是钺的形象。
7.慎终追远
目前,在二里头遗址内,已经发掘400多座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墓葬。根据墓葬的规模、葬具、随葬物品的情况,将这些墓葬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
一级墓葬规模较大,墓主人为高等级贵族或者神职人员,随葬青铜礼器、玉器、陶礼器和漆器等,有木棺作为葬具,有的甚至用漆棺;二级墓葬的主人为下层贵族或较高身份的平民,多随葬陶礼器和少量的玉器、漆器等;三级墓葬的主人为平民,只随葬罐、盆、豆等日用陶器;四级墓葬的主人身份更低,身首异处,遭到肢解。
这里的墓葬分布较为集中,很可能已经出现家族墓地。不同等级的墓葬存在于同一个墓区内,不同墓区之间拥有高等级墓葬的数量相差较大,说明社会阶层分化出现在同一亲属集团内部和不同亲属集团之间。
这些不同等级墓葬的主人身份不同,墓葬规模和随葬物品受到严格限制,社会根据不同人的等级高低形成规范的礼仪制度。同时,拥有青铜礼器成为高等级身份的象征,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一级墓葬
二级墓葬
三级墓葬
四级墓葬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背依邙山,南望嵩岳,前临伊洛,后据黄河。从地广人稀,到王朝发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这里孕育了华夏文明。
目前,已经发现400多座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聚落。以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二里头遗址为核心,周边分布着数十万至百余万平方米的区域性中心聚落、数万至二十万平方米左右的次级中心聚落,以及众多几千至数万平方米的更小型聚落。
这样多层级的聚落社会面貌反映了王朝形成期的国家气象,构成了二里头文化时期国家能有效控制的地域范围,显示了二里头王国具有发达的控制网络和统治文明。由此推断,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邑,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