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 偶遇课改
2007年,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恰逢我们学校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生命化教育”课程改革历程,那个时候的校长正值壮年,看着校长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组织骨干教师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老师们每节课授课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把绝大多数时间就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发现疑问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了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措施,进而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使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考察回来的前辈们热血沸腾的开启了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在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和洋思中学的“先教后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1/3模式”。即把课堂教学时间分为3个模块,1/3的时间自主学习,1/3的时间小组合作讨论,1/3的全班交流讨论。
新出茅庐的我们不明就里,根本不理解什么是“生命化教育”,更不理解“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的理论核心,只是一味地按照学校成型的模式开开展教学 。就这样,结婚生子、二胎,没有时间去深入挖掘课改理念对生命化课堂的理解。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一年又一年。
遇见大咖 向外生长
在“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作业设置,已经成为课改的大趋势,大单元教学设置、大单元作业设计这类新鲜事物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走到被社会淘汰的边缘。必须要开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作为三线小城市的教师,如何才能学到如此专业的课程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查阅书籍和网络,关注“房涛学习与分享”获取最前沿的大单元教学的相关知识,为自己的单元教学作业设计做指引。报名参加“统编初中阅读作文观摩研讨会”通过观摩余映潮、王君等老师的阅读写作教学课,深入研究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着力点,力求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
看见生命 看见自己
文质老师在《教育的勇气》 中说 “一节节的课堂,只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个部分,就是明白教学的真正目的感是要大于任务感的,这个目的感要促进学生精神、身体、责任、勇气等方面的成长,这是一个非常长远的目标。”
“耐得住寂寞,沉潜一至三年,克服想早出成果和出名的浮躁、功利心态,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
郝老师的这段话如同当头一棒敲醒了我。急什么呢?我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好好沉下心来,好好读书,用心记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一切皆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