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我下班后回到家,家里黑乎乎的。心想:老公没下班吗?最近他总比我先到家,厨房里总有他忙碌做饭的身影,今天不在家吗?
我打开客厅灯,他躺沙发上翻了个身。
“你这么早就睡下了,晚上不吃饭吗?”
“我又不是神仙,肯定吃饭。”
我就没换鞋子下了楼,去楼下小卖部,买了2元拉条面,一把小油菜就返回家里。最近他做饭确实比我次数多,我还是态度好点,少引发家庭矛盾。
我快速做了揪面片,看着清淡,吃起来很顺口,老公笑着说:“饭还是你做得好吃。”
晚饭过后,我正在扣手机,今天有我在简书平台的推文,需要互动一下,礼尚往来才能赚得很多简书贝。
老公手机响了。
“老大!下楼取东西,我们回老家了,妈妈给你们带的羊肉。”
挂断电话老公看着我说:“下楼提东西。”
“我穿睡衣出门呀,我别去了吧!”
“三个箱子,我一个人拿不上。”
我顺手拿起梳妆台的抓卡,把头发扎了起来,套了长款羽绒服,踩着脱鞋出了门。
小姑子的车就停在路下的停车场,他们正从后备箱取我们的东西。我瞄了一眼,后备箱装得满满当当的,搬家队伍回了家。
婆婆带了一条羊腿,羊排,一箱手工罐头,一箱西红柿酱。
一只羊也就四十几斤肉,多半都带给小姑子和我们了。
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有好吃得自己舍不得,分给儿女才安心。
我好久都没回家了,从店员辞职到现在只有上次开家长会休息了半天。忙着上班,忙着生活,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吧!
我给妈妈打个电话吧!
视频接通,家里人很多,妈妈都没功夫和我说话。姐姐一家,六爸一家都在母亲那里。远嫁的姑娘总有思念在心头!
冬至本地人也叫“冻耳朵节”。冻耳朵节还有明间故事: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记得吃饺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句问候,足以跨越万里,温暖彼此的心扉。让我们一同祈愿,无论身处何方,愿家的灯光永远明亮,愿亲情的桥梁永不坍塌,愿每一个漂泊的灵魂,都能找到归属,感受家的温暖。
冬至不冷,因为有爱相伴。让我们带着这份温情,继续前行,直到下一个团圆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