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逆境如何影响一生健康——5

如果让你列一张被父母伤害的清单,你会写什么?

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可能会写父母偏心、被忽视或是被过度指责;独自子女可能会写,父母太过严厉,什么都管。

相信每个人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每个人也都经历过或多或少的童年创伤。

南怀瑾先生说:“天底下没有完美的儿女,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世人都无法选择原生家庭,所以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怪罪在自己的家庭环境下。与其纠结其中,倒不如顺应环境,想想自己的过失,去探索化解之法,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

无论我们自己有着怎样的原生家庭,经历过怎样的童年创伤,我们都要为自己和孩子的人生负责。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作为孩子的原生家庭,如何才能摆脱童年创伤,创造一个新的家庭文化,让好的家教、教训、家风代代相传!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作为父母,如何在拥有童年逆境的情况下,养育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这话也对,也不对,因为家长也是从孩子过来的,但家长是有选择的,他可以选择不让童年创伤影响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自己的童年创伤再蔓延到孩子身上。

知乎上有位网友求助,他的母亲在生活中既强势又蛮横,经常跟父亲吵架,对他也是各种谩骂和指责。他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变得越来越焦虑。

他曾鼓起勇气告诉母亲,他不应该被这样对待。可母亲却说,“我小时候受到的待遇还不如你。你的姥姥姥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我几乎每一天都生活在窒息当中,你有什么可抱怨的?”

这位网友不明白,为什么有过童年不良经历的母亲,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幸福?

这位母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小时候就是被这样对待的。这种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是她唯一熟悉的方式,她根本不知道这种方式是错的,所以才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就像是在飞机上遇到危险时,父母必须自己先戴好氧气面罩,然后再为孩子佩戴一样。身为父母,我们自己一定要先把自己照顾好,处理好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不要把这些问题从你的童年时期蔓延到孩子的身上,污染孩子的生活。

不要觉得孩子是你生的,你想怎么对待就怎么对待。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是父母梦想的继承者,更不是父母发泄或炫耀的工具。

其次,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人父母还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网上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共审批过629名未成年犯罪者。她发现,每15个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就有12个孩子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

这样的数据令人震惊,也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物,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再让坏情绪伤害和扭曲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本该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网上还有一个这样的段子,孩子没做作业前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就鸡飞狗跳。父母一直指责孩子,为何教了无数遍的数学题还是不会做,气得又是跺脚又是发脾气,甚至还有的家长因为辅导孩子作业而突发脑梗住了院。

很多父母都说,“我已经很努力克制了,可孩子就是不配合,总和我对着干,不吼不打根本不管用!”“这不是我的原因!那是因为我家孩子太不认真!实在气人!”

“一个人发脾气就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身为父母,与其一味指责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孩子,不如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有没有从小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有没有更通俗易懂的方法教给孩子,有没有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没有换个角度看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有的人30岁就当上了CEO,却在50岁就撒手人寰;有的人50岁才当上CEO,但活到了90岁;有人一出生便在罗马,有人走了一辈子也到不了罗马。

一颗小树苗一夜之间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养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做父母的都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无限的爱和耐心,帮助孩子成长,并告诉自己:慢慢来,比较快!

父母和孩子的最佳相处方式

那么,父母应该和孩子如何相处,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呢?

我们都知道,一个幸福的童年有多重要,而我们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勇敢善良、有韧性、有好奇心的成年人,最基本的就是让孩子成为孩子。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让他尽可能少地承受长期的、不可预测的压力。

不给孩子压力 不代表不给孩子树立规则,作为父母,我们还要为他们提出纪律和限制。必要的时候,甚至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让他独自面对一些“可承受的压力”,使他们即使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够重新站起来。

这种教养方式被称为“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有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包括:被看到、确保孩子安全、被安慰、安全感。因为这四点的首字母都是“S”,所以又被称为“四个S原则”。

“被看到”的意思就是要学会尊重孩子。感受孩子的内心,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感受到了你的理解和诚意时,他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安全感和依恋感。这些感觉会让他更加有自信地面对困境,处理和解决问题。

“确保安全”很好理解,作为父母,一定要避免做出让孩子感到害怕或受伤的行为。前面所说的父母暴躁易怒就是很严重的一种行为。

“被安慰”的意思是,当孩子感觉紧张或害怕时,作为父母一定要抚慰孩子,而且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拥抱,张开双臂给他们安慰,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你是他们安全的港湾。

“安全感”几乎包含了以上所有方面。总的来说,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让孩子确信自己是安全的。

父母教给孩子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当孩子面临苦难和挫折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著名作家余华曾说:“苦难就是苦难,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既然苦难无法避免,那么身为父母,我们至少应该让孩子拥有面对苦难和克服挫折的能力,这也是父母教给孩子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第一,让孩子学会给不好的情绪命名。

人类养宠物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它取名,实际上,“取名”这个行为是含有驯化、克服、统治的意思的。比如,你养了一条宠物狗,当你喊它的名字,它会回应你,冲你摇尾巴时,就代表你已经把它驯服,它会守护你,听命于你。

给不良情绪命名,也是为了驯服它。当我们的情绪是模糊的、混沌的,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或者根本不确定它来自哪里时,我们几乎没有力量去改变它。

而给情绪命名,可以帮助大脑促进联结。简单来说,人的大脑分为两个部分:理性思考部分和情绪化反应部分。理性思考部分被称为上层大脑,可以帮你做出正确的选择;情绪化的反应部分被称为下层大脑,“战斗或逃跑”的应激反应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一旦应激反应出现炎性反应,我们想要清楚地思考就变得非常困难。但是当我们给情绪命名后,大脑的这两个部分又会产生联结,它们可以一起工作,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第二,把好的感觉放大。

之所以要将好的感觉放大,是因为某种感觉在意识中停留的时间越长,产生的情感刺激就越大,神经元被刺激和连接得就越多,记忆的痕迹也就越深。而且,据研究表明,痛苦的经历比愉快的经历更让人难忘。一般情况下,五次美好的经历才能弥补一次痛苦的经历。

你可以在入睡前和孩子一起回顾一天中所有快乐的小时光,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感受那种美好的经历。在这里专家建议,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可以放大孩子的优点。比如,当孩子写了十个字,错了两个字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真的很认真,十个字竟然写对了八个。如果再认真仔细一点,就能全写对了!”

有研究证明,大多数人的成功,不是因为什么都会,而是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坚持学习,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的结果。一个人如果把缺点变成优点,整体水平也只是与其他人齐平而已,可如果把优点放大,整个人的能力就会提高一大截。

总的来说,好的情感经历积累会激发孩子连接新的、积极的神经结构,他们的大脑也就能更好地、正确地看待苦难和挫折,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就更强。

第三,相信拥抱的力量。

2001年,一个叫贾森·亨特的人在美国迈阿密的海岸上拿着一个印有“Free Hugs”字样的牌子走来走去,这是自由拥抱的起源。亨特之所以开始这项活动,是因为他的母亲去世前拥抱了他,拥抱了很多人,他因此感受到了拥抱的力量。

据研究,通过进行包括“拥抱”在内的轻微皮肤接触,可以让大脑内的B―内啡肽更加活跃,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被称为幸福荷尔蒙,它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和幸福。

科学家通过实验表明,只要与人拥抱20秒,就能将压力减少三分之一。拥抱也可以让大脑产生具有与多巴胺相同作用的另外一种荷尔蒙:催产素。

催产素不仅帮让人产生愉快的情绪,还可以促进5-羟色胺的分泌,5-羟色胺可以有效帮助舒缓睡眠,进而达到解除压力的效果。

第四,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英国心理学家说:“孩子的价值观来自父母,他们是最能左右孩子行为的人。”

增强孩子承受挫折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一个可靠的成年人帮助孩子一起度过难关。可靠的成人关系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心理弹性,也会让孩子真正地体验到,人生正是在磨损、修复、重塑的过程中,一次次遇到了全新的自己。

做父母,其实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一场伟大的修行!

知乎上有人问,生孩子这么累,为什么还要生?难道只是为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吗?其中有一个回答这样说:为了付出和欣赏,不求孩子完美,因为人无完人;不求孩子替我争脸,我自己的面子我自己会争。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遍,让我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只要他健康、快乐,就足矣!

好了,《童年逆境如何影响一生健康》这本书的分享就到这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