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第一点,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知人善任的意思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他。这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此,一般人做不到,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他非常清楚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不拘一格 用人所长 !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出身于社会下层,为人落拓不羁,交游面广,了解各类人才的情况。他对各种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用人所长,容人小过。刘邦的用人思想非常开放,在选择辅佐大臣时,能真正的做到不拘一格。刘邦所用的人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受黥面之刑的犯人。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 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用。
不计前嫌,兼容并包 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得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还有不少功臣没有封赏。因为加功进爵的算法颇费周折,结果就搁置下来。一天,刘邦在宫殿里远远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刘邦不解就问旁边的张良。张良说,他们正在商量谋反!刘邦说,你不要乱讲可是会掉脑袋的,天下刚刚安顿下来,谋什么反啊?张良说,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亲信。还有一些人,没有受封。现在他们都在想,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与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您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被灭掉?所以,百思不解的他们就商量谋反。刘邦马上醒悟过来。问道:你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之中,谁的功劳是最大的?但和你的关系却不好刘邦想一想
说,有一个叫雍齿的。这个人非常可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张良说,好了,请您赶快封赏雍齿。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 刘邦的部下也曾经因为认为刘邦封赏不公而尝试过谋反,刘邦听后,非常震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于是马上采取了张良的建议,立即封自己曾经最为仇恨的雍齿为侯。雍齿一封,那些急着谋反的群臣立即平息下来了,因为雍齿曾经一污辱刘帮也是刘邦深通韬略的一种表现。
这便是刘邦,性格,正是这些性格使他成为了一代帝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