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讨论
关于构建理想课堂,提到学生发言的问题,涉及到数学情境的导入。前提条件是数学学科,学段涉及到小学,中学。
我很清楚数学的情境,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公开课和家常课能近似不是完全相同。
早上听到一个老师说同一个内容,准备三个情境,也许是我的理解有问题,可以解读为有多套备用方案,调用其中一个可以。
如果每节课都准备三个情境,老师的创造力果然是可以的,值得肯定的,付出的这一份执着和认真都值得学习。毕竟班里不是所有的同学都适合同一个情境,那么如果都呈现在课堂中,信息量和核心内容的主次关系如何解读呢?
上一学期研课活动中自己没有连续参与,晚自习时间经常冲突的缘故。所以自己被清理出来了,但是我明确记得自己阅读《追求理想的教学设计》中提到的苹果课程中开发活动丰富,并不意味着课堂质量就高,因为没有明确的智力目标。
当然我内心住着一个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的观点,可是说这话的专家名字自己竟然不记得了。依然说明自己需要多阅读,对自己专业的内容要足够熟练,信手拈来的情况才能够实现输出内容有价值和深度。
当然我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前提的,就是我是高中阶段,情境不适合花里胡哨的东西。也许是初中小学阶段需要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需要从专业教师的魅力角度理解。
更何况小学是不会把孩子教坏的,关键是引导孩子热爱学科,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进行的话,出发点是为了孩子都是值得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