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记》是本有内容的书,再次翻开它读得是李陵篇。作者中岛敦在这个故事里面讲到了汉朝的三个男人:不带骑兵北征的李陵,述而不作的司马迁,还有持节十九年的苏武。
李陵是谁?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有一天汉武帝说:“李陵,我大汉要出兵匈奴,你去押运粮草吧!”李陵不愿意呀!大男儿的雄心壮志,岂是押粮草可表?于是立下军令状“五千步兵以少击众”,他带着最顽强的汉军出发北征了。可能只有天知道,等着他的是十万胡兵,孤身拼杀,落入敌手,身陷囹圄的结局。也罢,他本想忍辱负重,耐心等待一个刺杀单于的良机,但是汉武帝任性又独大,他目送五千为国捐躯的死士出征,心想你们如无捷报而归,也要以死报国!等来的却是全军覆没,以及李陵被俘的消息。士可杀不可辱!一怒之下下令对李陵满门降罪。随着满门被斩杀的消息传来,李陵绝了归汉的心。十数年他取了胡妻,有了新孩儿,带了胡兵,交了新友。穿上了旃裘,改掉了中原的束发。
那个时候,司马迁跨过一并卑微的嘴脸,站出来为一个跟自己毫无交情,甚至还不太看得起自己的李陵求情。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汉武帝一挥手说“宫刑”!
曾知晓,司马迁这样的大儒,他时常怀有一种类似于信念一般的妄想,即每个人的身上只会发生与之相应的事件。他以为即便是身处逆境,慷慨之士,也会遭受激烈悲壮的痛苦,软弱之徒则会遭受缓慢耻辱的蹂躏。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领到的是宫刑的牌子。于是他耳不闻,口不言,放弃了现实世界中的追求,作为书中人物存活者,他那张在现实生活中不再张开的嘴,借着鲁仲连的口舌,喷出了熊熊烈火。他时而化为伍子胥,剜出自己的双眼;时而又化为蔺相如,当面怒斥秦王;时而又化为燕太子丹,为荆轲洒泪送别。而在叙述楚大夫屈原的郁愤之时,不惜笔墨,长长的引用了其投身汨罗江之际所留下的遗作《怀沙》赋。
除去李陵,中岛敦还写到了同样被俘的节度使苏武。苏武用一种天地不能读懂的信念,颤颤巍巍地活了十九年。十九年身在胡地心在汉,即便亲人亡散,妻子改嫁,也没有改变他那股与命运死怼的气节,正是这股气节让老朋友李陵一面对就生愧疚。苏武那与命运死怼的样子,在李陵眼里并不是滑稽可笑的,他能够若无其事的笑傲难以想象的艰难,贫苦,孤独,如果这算是偏执,那么这种偏执无疑无比悲壮和伟大的。苏武最终是回到了大汉,李陵叹道“苍天有眼”。
故事结束了,千军万马踏过品读文字的我们的灵魂,难道只是让我们去体会一番这犹如西楚霸王的情怀吗?中岛敦为何在宏篇巨著的史记里面独独写了这三个大汉男人呢?我以为他也爱这种悲壮的伟大,爱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心里那丝毫不少的情感,爱一切力量背后的柔弱以及柔弱背后的坚强。他告诉我们去看懂英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英雄不一定经天纬地,不一定要视死如归,也不一定非要名垂青史。英雄也可以如同不是君王却拥有本纪的项羽,也可以是降了匈奴的李陵,也可以是书写英雄故事的司马迁,当然更可以是一片丹心的苏武…他们本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人,各安本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