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养育》的作者陈忻,是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本文为该书的读书笔记。
全书主要从父母的思维改变与育儿技巧调整两方面入手,赋予父母整体养育的观念与技法。内容主要包括发展的三个维度、父母思维方式的调整、指明亲子关系是整体养育的实施基础,阐明整体养育的“心法”。对孩子的六大能力(自我认知、挫折复原力、注意力、自我调整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作出明确定义,结合日常案例,传授整体养育的“技法”。
1、整体养育之“心法”
1.1 孩子发展的三大维度
人的发展有生理、认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三个维度。【生理发展】包括了人的身高、体重、年龄、运动等方面特征的发展。【认知发展】包括了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能力。【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包括了人际交往、情感、道德、亲社会行为。
1.2 思想调整,作为父母需要持续辩证地思考
(1)认识孩子的发展是动态的、变化的。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表观遗传学中有区域反应概念,孩子自身独特的特质会对环境做出独一无二的反应,需要家长进行观察和区分。
(2)认识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量变与质变)。在孩子身上某些变化是非连续性的变化,某些变化是连续性的变化,例如,孩子学会了发音和讲话,是非连续性的发展。注意力从短时间到长时间是一个连续性的发展。孩子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需要遵循这些规律。
(3)发展具有单一性和多样性特征。一个人的发展是他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美国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总结了影响孩子发展的理论模型。整个模型从微观、宏观、以及时序的特征,全面总结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众多的要素中,结合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分析当前孩子年龄段所接触的到的影响要素,以及判断每个要素对于孩子发展的影响程度。例如在婴儿时期,主要影响因素是微观系统,即父母、家庭以及小区环境。父母受到外层及宏观系统的影响,是作为孩子的学习成长的第一缓冲带。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立刻指责孩子,需要多维度去思考,辨识出核心要素,引导孩子发展和解决问题。
1.3 整体养育之关键
(1)用整体和平衡的眼光看待孩子发展。
抓大放小,短时间的小细节小问题不必过于担心。转换视角,某些问题父母需要反思,是否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孩子。权衡利弊,家长不可能控制所有影响因素,不可能有完美的父母和完美的孩子。具体指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发展和学习应该在“最近发展区”,即舒适区、挑战区、恐慌区,挑战区即为最近发展区。家长应针对不同的情况,仔考量孩子当前的能力现状,找到孩子的挑战区,给予具体帮助或指导。
(2)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实施整体养育的基础。
婴儿安全感的养成,来自规律的、可靠的、及时的照顾。研究例证美国心理学家爱因斯沃斯(Ainsworth)研究,婴儿不需要通过哭声引起父母关注,促进其他交流方式发展。
建立安全依恋有助发展。孩子建立起对父母、家庭的安全依恋基础,才会更加愿意探索和发展。孩子只要对主要照料人形成稳定安全的依恋,孩子的安全感会发展得很好。【注:心理学家认为安全型依恋(孩子与父母分离后,看到父母回归会主动扑向怀里,进行拥抱,重聚后能很快平静下来玩玩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会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心,能有效与同龄人交往,师生关系也更好。】虽然如此,也不必过分强调早期安全依恋对孩子的持续影响。因为孩子随着年龄增加,影响因素会变得复杂,发展会是动态的。
亲密关系是独立性培养的基础。不要把亲密和独立性对立,例如孩子粘人,如果还在未建立好亲密关系时,孩子需要反复粘人来确认妈妈与她的关系是否亲密,强硬让孩子独立,会适得其反。
合理利用社会性参照规律。
当孩子接触新的环境、事物、陌生人时,或者当孩子无法判断某件事是否危险或者他人是否友好时,他们会通过观察父母的表情,从中寻找一些社交线索,来决定怎么对待陌生的人或事。这在心理学上叫作“社会性参照”(socialreferencing)。
为孩子传递正确的安全信号,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不要过多限制孩子,让孩子充分探索环境。针对危险的东西,用安全的、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传递信号与提醒。例如体验热的东西、体验电流等。
互动同步的亲子互动。父母的情绪需要稳定,对孩子的需求需要保持敏感。孩子会通过表情、眼神、动作等身体语言传达信号,家长需要接收信息,给予反馈。高质量的陪伴要用心用脑,并非频率及时间。例如孩子困了,父母要接收信号,停止逗乐。孩子兴奋、微笑,父母可以配合以及引以为豪。
(3)做有效的父母。
理论研究刻画了多类型的父母,给出了权威性养育方式更好的结论。但现实生活更复杂,我们作为父母会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类型。因此,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提出,周围环境(人文、物理环境)与孩子特质(先天特质)更吻合,二者相互作用下,孩子发展更好。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的先天特质,营造合适孩子发展的环境。例如孩子面对计划外的事情容易紧张,父母可以事先演练,遇到的场景提前解释。其次做有效父母包含以下三要素:①找到孩子决策权大小的平衡点。②积极交流与沟通:家长有底线,为孩子解释原因,及超越底线的后果,引导孩子思考及承担责任。③遇到困难,温和支持,持续获得信任。
(4)建立情感链接。
首先需要有同理心,全盘接纳孩子的情绪。想办法与孩子展开对话、展开想象、加入童心更好地抚慰孩子的情绪。
2. 整体养育之“技法”
全书的第二部分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阐明各个能力的外延内涵。把日常养育的场景呈现出现,并引导父母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作者把儿童发展的六大能力,定义为生命内核的基本能力,是支撑孩子学位为人处世,顺利走完慢慢人生路的重要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自我认知、面对挫折复原力、处理信息的注意力、自我调整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2.1 自我认知(促进自尊、自信建立,其余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
人的自我概念发展大致发展历程:
【自我知觉】新生儿觅食反射→4个月大区分自己身体和周围→1岁观察到自身身体特征→20个月知道镜子里的人是自己→2岁能够自我辨认(较少细节反推是自己)
【自我概念】3岁孩子能描述自己特征→3岁半能用情绪和态度描述自己→5岁认识到自己人格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自尊出现和发展】:自尊是人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及这些判断有关的感受。
【自我价值】对亲子关系及同伴关系有益。不会因为评价而轻易改变想法,坚持自我。
家长如何帮助提高:(1)温暖、敏感的养育,用丰富词汇描述经历的事情。(2)认识到在过渡期(幼升小、小升初)孩子的自尊会出现下降,是与压力有关,自尊是会起伏的,家长需要注意言行,尽量给予积极反馈。(3)评价孩子对事不对人,落到具体行为,不要否定孩子价值。(4)孩子自尊低,需要具体分析原因,给予孩子具体的帮助。
2.2 挫折复原力:遇到不利于自身发展情况,有效适应新环境,走出不利局面。
影响复原力的因素:孩子个性、亲子关系、家庭以外的社会支持、其他社会资源。多个因素会产生合力。
事件解释方式影响行为:悲观人的解释方式【个人化、永久化、泛化】;固定型和成长型心智模式,成长型心智模式是希望得到反馈意见,在需要提高的地方反复练习,会坦然面对结果,审视能力,回顾过程,调整策略和目标。
如何建立成长型心智:(1)家长首先自己学会具备。(2)创造容错环境,允许孩子积极探索和试错。(3)着眼过程,具体帮助。例如不用纠结句式用词,针对孩子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和细节,真诚称赞。发现孩子失败时,多观察孩子,例如本次事情是否在孩子的挑战区,目标是否设定过高,针对任务和事情本身,进行步骤拆解,每个步骤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4)研究表明孩子天生就是乐观,认为很多东西可以改变。家长需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继续保持乐观。(5)与孩子讨论什么是成长型心智模型,例如行为态度对成绩的影响,大脑发育和可塑性。
2.3 注意力
儿童注意力发展生理特点:婴儿更关注新鲜事物、1岁以后注意力持续增强、排除信息干扰的能力也比较重要。注意力集中包括警觉状态、转移【能够有随时改变注意力的能力】、保持【集中在一件事上,排除无关的刺激和想法】。
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信息过多无法处理、缺少动机(内部、外部)、缺乏倾听能力,对听觉信息不敏感。如何改善注意力不集中:①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权,包括时间安排、内容选择。②给孩子赋予更多的动机。③多倾听孩子说话,在家庭中让孩子习惯倾听。
2.4 自我调整能力:根据情况灵活调整自我的能力。
①重视孩子的主体性。需要采用温和、鼓励的方式,尊重自主权,激发思考,进而推动孩子自我管理。例如小夹子游戏激励式管理,比负面行为警告,更能够激发孩子思考和主动选择。
②找到放手与监督的平衡点
针对孩子的需求、特性、能力,想出办法,帮助孩子自我调整。
③温和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习行为边界
行为边界是指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情。需要用符合孩子特征和能力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会调整适应。
④同理心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遇到事情时,不要攻击孩子价值,指出行为后果,引导孩子简单换位思考,并教会他如何处理。
2.5 情绪调整能力
①情绪理解和情绪表达能力是逐步发展的。14个月大的孩子暂不能揣测他人喜好。
②鼓励孩子多表达情绪。帮助孩子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
③学会询问。多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表达。
④接纳并认同孩子情绪。
⑤教会孩子恰当表达。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害财物。
2.6 社会交往能力
①重视幼小衔接阶段。在过渡期能够友好待人、合作完成任务,往往会在课堂参与更加积极和表现合作态度。
②心理理论发展有助于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即孩子能够理解自己所思考、所知道、感知的以及相信的可能与其他人不同,人们的行为是由他们自己的认知和信念所引起和推动的。
③观点采集能力是发展基础。观点采集能力指儿童推测别人心理活动的能力,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想法、愿望和情感。
④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避免两个误区。误区一孩子打闹视作欺负,过度保护。误区二忽视孩子感受。有一方感受到受伤时,父母应该介入,制止行为。
⑤教育孩子如何解决问题社交遇到的问题:0~3岁,起监护作用,保证孩子安全,不能冷漠旁观不帮助孩子。3~12岁,学会解读、目标、策略三步走。解读指学会分辨和观察对方是不怀好意,还是不小心的行为。目标指明确处理这个问题的目标是一起玩,还是远离。策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策略,以获得别人的良好反馈,不断改进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工具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