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相见,除了相互拜年、互道新年好外,最关注的就是节目期间的活动安排。掏钱出游的,自是一番酸甜苦辣,吐槽之时即也眉飞色舞。忙于应酬的,自叹喝坏了身体,扮出的苦相之中洋溢着自得之意。宅家未出的,幸灾乐祸之余却又多了份落寞。
我大约是属于第三种人,但又比第三种人的情形略为复杂。讲起来费口舌,还是形成文字好,可以一挡百。
赶集
腊八过了就是年。早时候物资紧缺,生产力低下,年货的准备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入腊月,一家之主就将年货的准备提上了议事日程,什么时候安排做年糕,什么时候做糠糖、花生糖,之前的采买也都在计划实施。农村的集市这时节就渐趋热闹,一些大点的小镇从五天一市增加到三天一市,甚至天天都很兴旺,直至年三十上午嘎然停止。
出台州城区过大桥北上三门,一路上的集市是一天天往北移。章安是一六、溪口是二七、小芝是三八、花桥是四九。年前我凑热闹去溪口和小芝赶集,穿梭在人群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如果说城市的年味是装扮出来的,那么小镇的年味则是人挤人挤出来的。
集市上吃的、穿的、用的、装饰的应有尽有,就是少了文化气息。小时候年末赶集,总有一两摊卖年画的,地上一堆堆地放着,又在行道树或电线杆间拉两条线,挂上一幅幅年画。有单张的明星照,戏文的剧照,也有几幅一套的经典名著连环画。当然这些都已成历史,一股潮似的退去,现在有谁再摆这样的摊,一整天下来也许挣不了一碗豆浆钱。但年味少了文化气息,似乎缺了一味,总有些遗憾。
谢年和祭祖
谢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就是鲁迅讲的祝福。多年前我写过一篇《谢年》的文字,讲的是台州椒江谢年的习俗,但漏掉了谢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牒。
牒是公文,牒的种类繁多,如开光牒、三官牒之类,从年初就开拜,一个月一二三天不等。寺庙拜牒的庙会都很隆重,仪式感满满。满会结束也就接近年终,这些牒刚好用来谢年,向神灵报告一年所做的功德,感谢神灵的护祐,祈求新年的吉祥安康。
去年因为父亲过世,按习俗有白事的人家不能谢年,今年这一活动就暂停了。
谢过年后,就是做除夜。做除夜,就是祭祖。台州的习俗可以在除夕做,也可以提前到到廿七八九做。中国人自古以来遵从的是祖先崇拜,祭祖当然是大事。做过除夜祭过祖,一年功课圆满,开开心心过大年。
母亲年事已高,兄弟姐妹商定廿八做除夜。九大碗,一碗点心,八碗菜,程序与七月半、冬至节气的祭祀基本相同。祭拜之间,话题总围绕着亲人的生前轶事,寄托着无尽的思念。
拜坟岁和接旨
大年初一拜坟岁,台州大约只是椒江有此习俗。拜坟岁是到坟前拜祭先人,祭祖是家祭,拜坟岁是郊祭。拜坟岁开启一年,祈求先人保祐。祭祖感谢先人护祐,终结一年。起承之中传递的是孝道。
拜坟岁相对简单,三杯清茶,三五色水果糕点,再加一篮鲜花。一家族人,扶老携少,也是有说有笑。大年初一椒江人气最旺的就数公墓了。
大年初一七点半,兄弟姐妹就约齐在后许山兰庭花园边上,先去拜祭祖父母,然后就赶到杨司的黄岙里公墓去拜祭父亲。
上一年有丧事的人家,转年正月初二要接旨。这一天,事主要接待亲友的祭奠。所以台州的习俗,正月初二是不走亲访友的。
佛教认为,人去世后七七四十九日之内,在地狱要接受审判,所以亲人要在这七七之期内做佛事超度亡灵,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接旨也是超度亡灵,以和尚诵经的方式来超度亡灵。父亲的灵位放在广灵寺,接旨也由寺里统一操办。
正月初二一早,阳光刚从白云山顶斜射到广灵寺广场,七十张依次摆开的桌子笼罩在金色的佛光之中。七位和尚各持法器,大声诵唱《地藏王经》,又领着四五百人齐唱《净土颂》,一时间“西方净土无量乐,不染六尘离五浊。凡圣皆由心所作,朵朵莲花见佛陀”回荡于白云山麓。
晒着太阳读书
初三开始闲下来了。阳光正好,搬张桌子放在阳台上,晒着太阳读书,这是最舒心的事。开了饼年份老熟普,品尝着岁月的味道。
这几天读了《余秋雨散文》、吴钩《隐权力》、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以及一些散文和随笔。随意地翻读,胡乱地思想,看累了放下躺椅就睡,诚然是羲皇上人!
202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