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内容中,哲人为了解释“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这一观点时,举了一个日常化的例子。父母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运动样样满分,然后上好大学,进大公司。这是每个父母理想中的孩子形象,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别人家的好孩子”。我们总是将这些父母心中理想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去对比,不断的对比下,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种种不满。
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何尝不是这样呢?总是将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在不断的对比中迷失了自己最初对孩子的期望。当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时,每个父母的期望都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可是,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我们的期望越来越高,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有了理想化的期待,常常表现为“别人家的好孩子”这样的标杆。父母们会不自觉地拿这样的标杆来与自己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而这样的比较往往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天赋,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在不断的比较中,父母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不满,甚至批评和指责,这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成长和自信心。
正如哲人说的“父母应不将自己的孩子和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对于这个观点,不难理解,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我们能做到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却很难做到不把自己的孩子和任何人相比。我们总是会杞人忧天的去规划孩子的未来,总以“都是为了你好”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给孩子施加各种压力,慢慢地打击孩子原本就不多的自信心,慢慢地让他们失去了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