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这本书的作者很有意思,他是一个日本人,名字叫伊藤穰一,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主任,和大家印象中不一样的是,他并不是一个学者,而是一个连毕业证都没拿到、两次从大学退学的人,也是著名的跨界达人,之所以选择他作为实验室负责人,一方面是看中他的独特经历、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希望给实验室带来新的力量。
关于这本书其实主要讲了在未来,人们应该如何去应对。
这本书比较厚,里面也是大量的科技方面的案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很容易被绕晕了,所以总结一下后,可以发现要读完这本书,记住9句话就够了: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系统优于个体。
涌现优于权威。简单点说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甚至成为另一个事物。用互联网语境来说,是每个崛起的个体,最后形成了大于某一个权威的力量。比如维基百科是网络上各行各业的人集体编纂的,但是其权威性已经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大家有需要查询的资料,会第一时间去查维基百科,而不是大英百科全书,当然也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不同的载体导致的使用效率不同,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在几年前大英百科全书就已经电子化了,但大家的使用习惯依然是在维基百科。
书中提出的第二个观点是拉力优于推力。打个比方,原本要生产一样东西,资金是很大的制约因素,所以很多人会选择找投资人,而在现在,往往都是借助各种众筹平台来完成项目,只要项目足够吸引人,就可以产生拉动力,吸引更多的资源过来。这就是传统的推力(找投资人)和现在的拉力(众筹)的区别。
第三个观点是指南针优于地图。就如同人生规划一样,有的人觉得人生规划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了,谁也无法保证下个月的状态。但这并没有否定规划的作用,其实规划就如同旅游时候的指南针一样,ta指向了一个最终的方向,但是去往目标的路上,需要经历哪些关卡,知识属于地图干的活,指南针是不负责的,同时也没必要负责。而指南针所有者可以通过方位来不断靠近目标,至于路上的困难,那完全可以随机应变。
书中提出的第四个观点是风险优于安全。对于未来世界,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确定性,换言之也就是风险。其实风险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在互联网社会,风险被赤裸裸的展现在更多人面前,但风险不见得就是不可控的,只要做好风险把控,是可以规避风险从而赢取最大利益。
违抗优于服从是这本书的第五个观点。不同人在不同阶段,往往对同一件事物有着不同理解,比如周鸿祎在方正时期打算做电邮,但当时的领导并不认可,而周鸿祎做的事情就是反抗,他很快的辞职,用自己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实践优于理论是第六个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现在的app往往一个月能更新两三次,原因在于可以通过不断的迭代产品。来找出最优的产品,而什么是最优产品,在结果出来前是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
书中第七个观点是多样性优于能力。生物要保持自己的生存,需要的是不断的进化,如果自我进化,需要约2000年,这时候就需要引入不同的物种,在不同物种结合后,新的产品诞生了,所拥有的基因将是父母各占一般,这就一下子缩短了几千年的时间。
书中第八个观点是韧性优于力量。中国有句老话叫刚则易折,说的也是类似的道理。
书中第九个观点是系统优于个体。有句话叫做,一个人跑的快,一群人跑的远。很好说明了系统和个体的区别,只有大的平台才能或缺更多的资源,让自身价值最大化。即便是罗胖提出的U盘化生存、自带流量,那么在前期获取流量阶段,也依然是在大平台有更多机会选择。
以上就是《爆裂》这本书的9大原则,搞懂这些原则就算搞懂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