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你有不喜欢吃的东西吗?
我:没有,我不挑食。
回到家想起这个话,深觉:人不一定非得讨厌吃什么吧,我偏平等的爱每一种食物。
又觉:有没有可能我不够爱憎分明,所以揪不出十分讨厌的食物。可能小时候没吃过好的,长大后遇到的所有食物都觉得不难吃。
小时候,面条是奶奶晚上常做的饭,清水里下面条,放些盐小葱、香油,对于十一二岁的小孩来说,真是寡淡无味。所以常常羡慕别人家多滋多味的饭。
奶奶也会给我们炒菜,菜都是自己种的,夏天吃的最多是窝瓜和丝瓜,我们在叔叔家闲置的院子里种了窝瓜,挨着墙边种了丝瓜,深夏时节,院子里全是倭瓜的藤蔓,墙上则爬满了丝瓜藤。每天最爱的事情是看看有没有新长出来的倭瓜、丝瓜,看到嫩嫩的丝瓜就要早早摘掉,不然等它老了,就不好吃了,只能把它晒干做成丝瓜瓤,用来刷锅。
对于倭瓜,它不像丝瓜攀附在墙上,容易发现。倭瓜叶像荷叶似的大,叶面还有小凸起,皮肤碰上会痒。常需要捡个棍子挑开叶子寻找,这时候我总会期盼着在无人在意的角落里,有个健壮的大个的倭瓜,然后像发现宝一样,把它摘下,中午有的吃喽!有时奶奶会嘱咐我,看到大个的窝瓜不要摘,留个种,来年好继续种。
冬天常吃的是萝卜、白菜,家门口种的,具体如何炒的,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大冬天在菜地里拔白菜,手冻的通红。
上了初中后,基本都在学校食堂吃饭,学校要求每周充饭卡 30 元,相当于强制在食堂吃饭。食堂的饭都一个味,难吃。稍微有钱的孩子,充了饭卡后还会有额外的钱可以去外边吃,我没有额外多余的钱,只能吃食堂。有时中午会去学校旁边的馒头店,买个馒头,就着辣条,一顿午饭 1 块钱。那时候只觉得自己赚到了,并未想过是否过于苛待自己。 省钱的观念大概天生就会,是刻到骨子里的,没人教我。记得有次,带同桌一起啃馒头,她没吃几口就噎的一直打嗝,后来她再也没有跟我一起这样吃了。
周末,奶奶会徒步走三公里的路到镇上买些平时不常吃的菜,比如蘑菇,吃起来有肉的口感,那时候觉得清炒蘑菇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
上了高中,学校有两个食堂,分别是东食堂和西食堂。东食堂一楼是我常去的地方,因为那里饭菜便宜,且不容易碰到同学。高中三年都是自己一个人吃饭,所以食堂成了我想快速逃离的地方。后面自己又有了暗恋对象,他常去西食堂吃饭,我因为害怕遇见,很少去西食堂。高中是我饮食最贫瘠的三年。常吃的窗口就是 3.5 元的煮泡面,远不如自己泡的好吃,寡淡无味。
大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饭是食堂二楼冒菜家的西红柿鸡蛋面(5元) 和冒菜( 7 元),西红柿鸡蛋面里的西红柿和鸡蛋都是碎碎的,里面像是放了泡面的调料包,口感很丰富,常常下了晚课,来吃一碗,才五元,量也不大。冒菜里面有土豆片、金针菇、丸子之类的,还有我最爱的酥肉,我一般选择在中午吃,因为它超大一碗,很顶饱。
在大学里,第一次了吃五谷渔粉,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渔粉,汤汁浓郁,鱼肉很嫩,后来又去吃反而没有第一次那么惊艳。
说完校内,校外跟室友第一次去吃了王婆大虾(干锅虾),那是我第一次吃虾,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吃,偷偷看室友才学会。市中心的鸭血粉丝汤也很好吃,八元一碗,逛街饿的时候来一碗,挺划算的。
这就是我从小时候到大学毕业对食物的记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