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直播课看了一半有事离开了,周末又重新看了一遍,徐老师大概梳理了近期心理学基础知识中关于自我概念、情绪、学习、行为主义等内容,并回答了收到的一些问题。通过他回答的问题,又学到一些新的知识,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几方面:
1. “精一而绝天下”
徐老师在谈到如何选择心理学流派时说到,如果有精力多学一些自然是好的,但没有精力只钻研一件事,做到极致也是好的,也就是“精一而绝天下”。我们那个时代因为大部分人都是靠学习改变人生,稍微有一技之长的人都会脱颖而出,因此养育我们的子女时朝着“多才多艺”发展,每天孩子们放学后马不停蹄不是在上课外课,就是在上课外课的路上。我曾经也给老大报了很多班,骑马、拳击、画画、唱歌、烘焙、钢琴等等,突然去年她爱上了跳舞,我突然发现她还特别有天赋,自学着编舞,一首音乐不一会儿自己就能跳成舞蹈,之前学的都无疾而终,(我)忍痛放弃,现在专心跳舞。她的理想也从以前五花八门的科学家、动物园管理员等等,也变成了舞蹈老师。不管怎样我都支持她,保护她的爱好兴趣,她这辈子只做跳舞这一件事我也可以接受。
2. “空心病”孩子
我们半途学习心理学的很多同学都已为人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心理健康。徐老师提到现在有很多“空心病”孩子,就是那些从小在父母的安排下长大的孩子,长大后觉得人生毫无意义,生活迷茫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最近突然关注到一位网红育儿博主ABCD妈,她家四个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老大擅长机器人和编程,老二擅长跳舞,老三擅长游泳,老四擅长演戏,孩子们的奖杯奖牌挂满墙铺满地,最重要的是四个优秀的孩子看起来身心都非常健康、自信、阳光,这一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尤其是彪悍的ABCD妈。当然,拥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只是基础之一,这位 ABCD 妈的教育思维方式才是重中之重,她的教育理念基本就是顺应孩子们各自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的特长更长,优势更优。教育的差异,并不是多上几个补习班,多发展几个兴趣爱好就能弥补的。而是父母如何提高自身的认知,在爱和自由、规则和界限之间,摸索出一条最适配的道路,然后引领孩子走向属于他的人生。
3. 如何建立健康持续的咨询关系
我想很多学习心理学的同学都希望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内心都有一个助人的愿望。徐老师也讲到,人本主义理论中提到的咨询师基本修养,比如共情的能力、倾听的能力、总结概况的能力、真诚透明原则、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觉察等等。其他的都可以理解,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真诚透明原则,徐老师提到了一个新的名次“镜映”。镜映,顾名思义,咨询师“变身”成一面镜子,中立、温和、不带评价地映照出来访者的样子,促进来访者去体验和探索被映照出的自己。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第三只眼”,来访者通过咨询师的引导,更好地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甚至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
平时学习旁边都有孩子常常打断,很感恩今天能静心在书房里看完整段视频,无人打扰,也能深刻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也感觉在心理学这张“毛玻璃”上擦出一点清晰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