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为这段倾城之恋下了脚注——传奇。
这传奇不是范柳原的传奇,而是白流苏的:一个28岁的、离婚的即将色衰的女人,嫁给了人人都垂涎的留洋归国的有钱金龟婿。倾城之恋是以白流苏的视角写的,所以流苏那些劈啪作响的算盘和计较写得清楚透亮。而范柳原只有两个场景露出了真实情绪。一次是在城墙下谈过去,谈地老天荒;一次是月夜的告白,谈“死生契阔、执子之手”。唯有这两次,范柳原吐露了一点心声。这两次的“真情”吐露把好多人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那些话”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
"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婬”
全是满满的“我…我…我…”我要你懂我。我要你原谅我。我要你爱我。
一个男人看上一个上等人家女人的美色,又嫌弃她没精神共鸣不想结婚。怎么办?毁了她的名声逼她做情妇啊。
少不更事时,我觉得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这句话逼格好高啊。现在想来这不就是人渣的借口吗?你被别人伤害不是你伤害别人的理由。
所以范柳原真没那么高尚那么情圣。
至于白流苏,她是只想要一张长期饭票吗?对,也不对。
是的,流苏没念过多少书,生活所逼,满脑子只有利益算计。可是在他说爱她的那个夜晚,她分明望着那轮银色的月亮哭了。
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执着于红尘男女的若即若离关系的刻画,迎合了众多的痴男怨女,其中体现了作者成熟的文字运用技巧,纷繁的意象,灵巧的人物对白,色彩对比的景物烘托,细腻的动作,生动的心理描写。我试着从上述的角度做一下分析,思考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心理历程。小说开始于白公馆慢了一个小时的时钟,营造了一个跟不上时代的守旧家庭环境,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代表着为时代所抛弃的旧式伦理道德,而女主人公白流苏就出身在这样的家庭。她在前夫家受尽虐打与折磨后勇敢地选择了离婚,回到娘家。然而,却被早已落魄的娘家兄嫂百般挖苦排挤。“流苏气得浑身乱颤,把一只绣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颌,下颌抖得仿佛要落下来。”想寻求母亲的支持,可是白老太太一味避重就轻,这时候,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流苏的怅惘恐怕是达到目标之后的空虚,这不过是上一段婚姻的延续,流苏仍然是找的一个长期饭票。
范柳原依然是那个范柳原,那个玩世不恭,寻求精神寄托,对婚姻疑惑的范柳原。白流苏依然是那个为传统道德束缚,与现实妥协,心灵上空虚的白流苏。不过是被一场偶然事件成就,在一个非常的时期结合,两个搭伙过日子的人,仅此而已。
结尾照应开头,又一次写到胡琴,那种旧时代的气息仍然延续,不知道何时结束。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张爱玲从来不是爱情,她写的是爱情包裹下的人性。
如果以为倾城之恋写的是两个寂寞的男女互相试探过招,玩暧昧,那你未免把张看的太低了。
流苏肯定是不爱范柳原的,她要的只是长期饭票。所谓的“条件合适,人尽可夫。”但是范是爱流苏的,并且是很高级的,知己的爱,同时他也要求流苏还他同等的爱。但是流苏在所处那个环境里早就失去或者是从来没学会爱人的能力。
结婚重要吗?
对流苏太重要了,那是她脱离娘家那个住不得人的地方的唯一机会,甚至是活下去的机会,继续呆在那个家里,她很可能受气窘迫致死,所以下半生的生活质量或者说有没有下半生全看这次婚姻了(想想徐太太给她介绍的5个孩子的公务员)。或者说对旧上海的女性来说都是如此,婚姻就是她们的职业。
对范柳原呢?可以不重要,也可以很重要。结婚无非是花点钱养个女人,如果厌倦了大可另找个房子,再养个姨太太,一点都不为难。但是范柳原要的是soul mate。范的父母已死,父亲家的原配和亲戚不肯接纳他这个私生子,一个人在世界上孤独无依,他想要找为自己找一个亲人,懂得自己的人: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
所以他不愿意跟一个把婚姻当长期卖淫的流苏结婚,他要跟一个红颜知己的流苏共度一生,并且为此做了最大的努力。他像挖莲藕一样把流苏从泥里挖了出来,带到香港:在上海第一次遇见你,我想着,离开了你家里那些人,你也许会自然一点。好容易盼着你到了香港……现在,我又想把你带到马来亚,到原始人的森林里去……"然后是各种掏心掏肺:
我装惯了假,也是因为人人都对我装假。只有对你,我说过句把真话,你听不出来。
"跟你在一起,我就喜欢做各种的傻事。
"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我爱你。""我忘了问你一声,你爱我么?"
真的,我完全不懂那些觉得范柳原只是玩弄感情的人是怎么想的,这么深情和直白的表达,范柳原要玩弄女人轮得到流苏?一个28岁离婚女人?宝络不比她年青?印度公主不比她听话?当然,流苏也没有懂。流苏是来香港前想的是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到香港第一个感觉是:在这夸张的城市里,就是栽个跟斗,只怕也比别处痛些。
她没空想爱情,也不敢想爱情,爱情对她来说,太奢侈了。
最终范柳原也没能让流苏放开自己,成为一个有爱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即使是倾城之后。证据是:倾城之前,范柳原关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悟,流苏只当成范柳原不想负责任的花言巧语。但其实这是范柳原做为一个华侨没有归属感,对时局动荡的感到不安,想要找一个人理解和倾诉。倾城之后,范柳原以为经过生死与共,两颗心走的更近,流苏可以更多的理解他了,再一次提到了这个话题,“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儿做得了主?“但流苏依然不懂,到了这个时候,你还说做不了主的话!范柳原只好一笑而过,不再多说。
最后流苏得到了她想要的,“婚姻”。但是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
最后这段怎么理解?
范柳原放弃了,虽然他想要唤醒流苏,但是没做到,即使倾城都没做到。所以你不是只想要一个长期饭票式的婚姻吗,那就给你吧。全篇小说最悲哀的一句话:流苏觉得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她的心里,默认了夫妻之间不应该有爱情,花言巧语的调情只应该发生在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中。她也许羡慕,但最终也只是有点怅惘,并任由他们的婚姻走向和旧上海许许多多貌合神离的婚姻一样的境地。
倾城之恋写的是,旧思想女人,即使给她最理想的男性,最有利的环境(脱离了老上海的,来到了基本没有社会关系的香港,甚至为了打开她心结倾了城),依然无可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