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世界》:冒充者综合征,女性成长枷锁,该如何打破?
翻开《她世界:一部独特的女性心灵成长图鉴》这本书,看到这样一段触目惊心又令人沮丧的文字:
要实现男女平权,任务还很艰巨。女性被伴侣杀死的案例并未减少(2019 年,法国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名女性被伴侣杀死)。世界卫生组织称,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影响着欧洲1/4的女性。人类学家和性学家菲利普·伯瑞诺特指出,杀害女性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现象:
“通过人类学研究,艾希提耶指出了这一我们都应知晓的现实:两个性别之间相互施加暴力是人类社会的特殊景观。人类是唯一一个雄性会杀死雌性的物种。”(《她世界:一部独特的女性心灵成长图鉴》P54页)
读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想到过去几年里那些触目惊心的杀妻案:杭州许某杀妻碎尸案、网红拉姆被前夫烧死案、上海朱晓东杀妻藏尸冰箱案、山东德州女子方某洋长期被夫家人虐待致死案,等等。还可以开一个长长的单子。
这些案件之所以被我们知道,是因为案情过于奇特或惨烈引起舆论聚焦,那些没有这样独特标志的呢?——肯定为数更多,那是冰山的隐没部分。
确实,在杀害女性这件事上,人类不如动物。正如艾希提耶所说:
虽然动物世界里也存在暴力虐杀,但绝不是这种两性之间的暴力虐杀。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她世界:一部独特的女性心灵成长图鉴》(以下简称《她世界》),是法国学者伊丽莎白·卡多赫和安娜·德·蒙塔尔洛合著的新书。伊丽莎白·卡多赫是作家和纪录片制片人,安娜·德·蒙塔尔洛是心理治疗师。
两位作者曾参加一位杰出女性的分享会,这位头脑聪明的美丽女性堪称成功典范。但在这位成功女性讲话中,却意外出现一句令人惊异的话语:“当时我很心虚,觉得自己像一位冒充者。”
如此有着真知灼见、学识渊博的女性,居然也会面临信心匮乏的问题?!这两位作者就想追溯这一问题的本源——女性为何如此缺乏自信?
于是有了《她世界》这部关于女性如何培养自信的书。这部书中,两位作者对冒充者综合征的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并追溯了它的历史根源,并对如何增强女性的自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上面所引的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杀害女性的现象,是本书作者在对历史根源追溯时发现的一个现象。本书作者认为,经过人类社会数千年的进化,“缺乏自信”这一特质已经被刻在女性的基因里。
一、女性的不自信,缘何造成?
首先是历史的原因。
长期以来,女性一直成长并受制于父权制导致的脆弱性中。在西方,不仅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以来,在西方所有已知的社会形态中,女性都由男性主导,而且在先民或前文明社会中,女性的境况也不容乐观。
作者认为,历史上从未有过完全由女性主导的社会。他们从未发现任何真正的母系社会——女性对社会和男性有至高统治权的组织形态。这样的社会并不存在。
几个世纪以来,女性只能凭借由婚姻和母性授予的身份而存在。她们所受的教育仅限于整饬家庭。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娜拉从父亲家搬到丈夫家时,丈夫提醒她要铭记自己的神圣职责:“首先你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后来,娜拉出走,成为女性解放的标志。
在思想领域,很多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在说到女性这个话题时,和普通群众相差无几:
在柏拉图看来,女性是由最卑劣的男性蜕变而咸的:“那些懦弱的男性处境凄惨……于是他们沦为女性。”(《蒂迈欧篇》)
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就像残缺的男性,她们的月经是污浊的精子,她们缺乏原则,毫无灵魂。”(《动物志》)
拿破仑一世认为:“我们西方民族对女性的待遇太优渥,把她们宠坏了……绝不能以为她们可以与男性平起平坐,实际上她们只是生孩子的工具……她们最好多做针线活,别嚼舌根。”
叔本华认为:“女性只应在家庭里做全职主妇,将全身心投入家务劳动中。年轻的女孩应以此为榜样,我们不不能使她们骄傲,而要教她们如何劳动和顺服。”(《论女性》)
奥斯卡·王尔德说:“女性是纯粹的装饰用品。她们头脑空洞,缺乏文化,只会巧言令色。”
还有很多,就不胪列了。
其次是社会的规训。
当代社会,女性已经为自身的自由与解放扫除了许多障碍。她们拥有和男性一样光彩的求学履历,可以自由地结婚、离婚、追求爱情,对自己的选择充分负责。
那为什么还总是不自信呢?作者指出第二方面的原因:社会对女性多方面的规训,造成女性的不自信。
“规训”是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创造的一个关键术语。在法文、英文和拉丁文中,该词都具有纪律、教育、训练、校正、惩戒多种意蕴。今天社会对女性的规训包括:
关于身体的规训:今天的女性身处一个强连接感的社会,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规训中对完美、对表现和对外形的要求。
社交网络上充斥着完美的造物——全能女性、超级企业家、心满意足的妻子、幸福子女的模范母亲,等等;她们有着平坦的腹部、曼妙的细腿,使得很多女性因自己身体缺少自信。
关于美貌的规训:社会潜规则,是把美貌当做女性的一种美德,让大多数女性因此而缺少自信。
关于爱情与家庭的规训:另一种社会规训存在于对伴侣关系和家庭的理想建构中。
当处于情侣关系被视为规范、常态时,单身女性便常常成为他人议论的对象。她们要面对轻率的质疑、尖锐的言论和来自家庭及社会的压力:“怎么总是单身?”“你没有生活伴侣?”“你现在有约会对象吗?”
成天面对这样的社会压力,单身的女人还能有什么自信?
还有原生家庭影响。
父母的严厉批评和有条件的爱,往往是造成孩子有冒充者综合征的另外的因素:“如果你听着各种批评和消极评价长大,脑子里有一种批判性或负面的叙述,那么你做事的方式将不尽如人意。若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那么没有任何结果能达到你的期望。即使成功了,你也会不断转移目标,你将因此永远无法完全实现对自我的期望。”
在有着重男轻女传统的家庭中,父母对女儿的期望与对儿子的期望有所不同。人们认为男孩可以玩更富有斗争性的游戏,女孩若加人其中,则会被称为“假小子”。这种教育方式,自然会使女孩相较于弟弟或哥哥更容易自我怀疑。
二、冒充者综合征
即使非常优秀,女性往往也还是缺乏自信,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1978 年,美国心理学家波林·罗丝·克兰斯和苏珊娜·艾姆斯将这种极端自我怀疑的特殊现象定义为冒充者综合征。
患有“冒充者综合征”,是什么感觉?《她世界》列出以下一些特点:
越是成功,越是自我怀疑;它不仅持续存在,而且会在一个人累积成就的时候令情况恶化。结果是一个人越成功,其焦虑感就越严重。
冒充者综合征患者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成功,而将成功归结为运气或随机事件。
冒充者综合征并非精神障碍,但它确实揭示了一种令人产生无力感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个体只在一些方面有自信,并常产生“我还是不够好”和觉得自己名不副实的个人判断。他们常扪心自问:“我真的有资格申请这个职位吗?我真的有资格升职吗?”
冒充者综合征是自我批评、自我怀疑和恐惧失败的混合体,它导致冒充者工作过劳或不断拖延。
冒充者综合征,患者各有各的特点,但首先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我提出一系列偏执的怀疑和苛求,认定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偶然和运气。除了这些共同特征,瓦莱丽·杨博士还在调查中发现,冒充者综合征患者还有以下五种不同类型:
1、完美主义者
一个人若在生活中持续地或不时地受到冒充者综合征的影响,他就会战战兢兢地担忧“我的无能很快就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了消除忧虑,他便花尽力气来“补偿”,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令其羞耻的情况发生。
这就是完美主义者会对自己提出过于严苛甚至不切实际的高要求的原因。
2、专家心态者
完美主义者对工作质量吹毛求疵,抱有专家心态的女性则要求自己掌握大量的优质知识。
3、“独行女侠”
“独行女侠”这一类型的女性,往往在给自己设定了一项任务后,会事无巨细地坚持到底。她们不会求助别人,因为向他人寻求帮助就意味着示弱,是令其羞愧的行为。
4、故步自封者
有些陷于故步自封的境界。“对于故步自封的人来说,能力高低取决于解决问题的轻松程度和速度快慢。她们在努力学习一门学科或技能的时候,总想在第一次尝试时就成功,若不能如愿,就会将之视为失败,为此感到羞耻。”
5、全能女超人
全能女超人的典型心态是:“我是一个全能女性,自然应当无所不能!”最后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太辛苦、一团糟!
冒充者综合征的后果非常严重,作者指出:
冒充者综合征带来的第一个风险是职业倦怠。尽最大可能避免最微小的失误,因此付出的无谓努力将进一步加强自我怀疑和“冒充者”的感觉。
冒充者综合征带来的第二个风险是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的具体表现就是拖延——一种把所有事情推到以后再做的不良倾向。
第三个风险是让职业生活变得枯燥乏味,因为冒充者既不允许自己品尝成功的滋味,也阻止自己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现代女性该如何破解冒充者综合征?
三、出路何在?
《她世界》对女性在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将要面对的选择及挑战做出了深度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女性的处境与内在成长的真相。
作者强调,信心匮乏并非不可逆转。人们处于起伏不定的变动中,只要改变观念,超越别人或自己强加给自己的限制,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目标。
《她世界》指出,人生并非一条静止的长河。自信心会随着人生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认定人生是不断进步的过程,那么就要懂得走出个人的舒适区,学会承担风险。
拥有自信并不意味着永远不犯错误,恰恰相反,拥有自信意味着接受错误,并能从中吸取教训。
女性在成长中,容易被他人的眼光左右,受到他人的审判和谴责。社会的眼光决定着她们的发展轨迹,影响着她们的方向选择。社会的评判更塑造着她们的自信。不过,即使女性无法法控制别人的看法,但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看法,对自己更宽容,少挑剔,更勇敢。
只有当女性不再强调自己是女性,并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性改变时,真正的男女平等才有可能实现。
如果你也承受着“冒充者综合征”的困扰,《她世界》会给你一个贴心的指南,伴你走出信心匮乏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