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有悖人伦的制度,“立子杀母”绝对位列其中。所谓“立子杀母”,便是在册立太子之前,要先将其生母处死。不过,该制度虽然是由汉武帝刘彻首创,但却并未在西汉沿用,反而被四百年后的北魏所继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西汉初期太后干政严重,汉武帝首创“立子杀母”制度
自西汉建立以来,从第一代太后吕雉开始,太后干政的情况便始终较为严重,这即与西汉初期的政治格局有关,同样也与倡导的孝道联系紧密,而汉武帝刘彻早年便深受其害,这也是其晚年开创“立子杀母”制度的原因。
汉高后吕雉就不必说了,早在皇后时期便开始干政,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更是长期大权独揽,执掌朝政长达十四年,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全部沦为傀儡,一度威胁到了刘氏江山。
到了汉文帝刘恒时期,由于“诸吕之乱”的关系,汉文帝为了降低功臣集团对皇权的威胁,在官员选拔机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开启了外戚入朝为官的先河。正因如此,其母薄姬家族因此受到厚待,而皇后窦漪房家族更是有多人入朝为官。
到了汉景帝时期,继续沿用汉文帝的政策,不仅其母窦太后的族人仍然在朝中为官,宠妃王娡的亲属也开始进入朝堂。
由于前朝的积累,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太皇太后窦漪房和太后王娡的外戚势力极为庞大,导致汉武帝多受掣肘。
汉武帝即位之初本想推行改革,但窦太后却坚持奉行汉初以来的黄老之术,不仅导致汉武帝重用的赵绾、王臧被杀,就连外戚田蚡、窦婴也被罢相,甚至就连汉武帝自己的皇位都受到了威胁。
汉武帝后来虽然清除了窦氏外戚和王氏外戚,但随着针对匈奴的军事行动,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卫氏外戚又深受重用,虽然霍去病和卫青都没能熬过汉武帝,但凭借多年来的经营,卫氏外戚早已形成了一张庞大的权力网。
汉武帝晚年爆发的“巫蛊之祸”,或许就是汉武帝在有意清除超重的卫氏集团,为太子将来即位铺路,只是令汉武帝没有想到的是,卫氏集团虽然因此事被基本清除,但太子刘据也因此而死,结果导致自己的布置成空。
由于太子刘据身死,其他几位皇子又先后被淘汰,结果等到汉武帝想要立太子时,竟然只能选择尚且年幼的刘弗陵。回想起自己曾经的经历,为了防止“主幼母壮”的局面出现,他最终选择了处死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
汉武帝对此解释为“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资治通鉴》)
拓跋珪因母族势力强大,正式确立“立子杀母”制度
“立子杀母”制度虽然是汉武帝首创,但由于两汉选官制度的不完善,外戚乃是极为重要的一股政治势力,因此这项制度却并未延续下去,而三国以后门阀制度崛起,外戚力量严重被限制,这项制度便也失去了意义,直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魏。
拓跋氏在建立北魏之前极为落后,由于刚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不久,当时的女性地位极高,《魏书·序记》中便将当时的妇女称为“天女”,当时的鲜卑族甚至还保持着“先母而后父”的传统。
当时,拓跋氏一族长期面临着“母强子立”的局面,新任的君主通常要依靠母舅族的力量来稳固地位,与之相对应的,只有母舅族力量比较强大的王子才能成为君主。作为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自己之所以能够建立政权,便离不开母舅族贺兰部的支持。
拓跋珪作为一位雄才大略之主,虽然自己是借助母舅一族崛起,但他却也不愿自己的后代再受到外族的掣肘,而要真正实现“父子家天下”的专制政权,就必须要对根深蒂固的“母权制”下手。
为此,拓跋珪在崛起扩张的过程中,不仅大败母舅族贺兰部和妻族独孤部,在决定立长子拓跋珪为储君时,更是将其生母、出自独孤部的刘氏赐死。
拓跋珪赐死刘氏时,对外公布的理由虽然是拓跋部有“子贵母死”的祖制,但在教导儿子拓跋嗣时,却说出了真正的原因,“昔日汉武帝立刘弗陵而杀死其母钩弋夫人,为的便是防止外戚乱政。你理应继承大统,我这么做就是效仿汉武帝,为你的长久考虑”。
拓跋珪不仅处死了刘氏,而且以祖制的形式将该制度延续了下去,自此之后,多有后妃因为生子而被杀,例如“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后生明元……后以旧法薨”,又如“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献文……依故事薨”,再如“孝文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后依旧制薨”,在《魏书·皇后传》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
在这种制度下,后宫嫔妃因为担心被杀,竟然出现了皆不愿生子的情形,为此甚至不惜不顾身体疼痛的自行堕胎。结果到了宣武帝元恪在位时,竟然出现了难有皇嗣的局面,后来还是胡氏不顾生死,生下了皇子元诩,才不至于让其绝嗣,胡氏也因此被晋封为充华。
延昌元年(512年)十月,元诩被立为太子,原本按照旧制,其生母胡氏也要被处死,但由于经过孝文帝改革后,母族势力已经很难威胁到皇权,再加上大臣刘腾、于忠、崔光等人的劝谏,胡氏最终幸免于难,“立子杀母”的制度也被宣武帝元恪废除。
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孝明帝元诩即位之后,果然出现了太后干政的现象,胡太后不仅临朝称制、擅国政,更与其小叔子清河王元怿等人淫乱宫帏,最终竟与人合谋鸩杀亲子孝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