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要进入每天的打卡环节,为了能更好的打卡,我也决定每天从在自己最喜欢 的书开始,每天进入抄书过程,准备抄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别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注解说学问大家要随时练习它。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做圣人,那我不得不佩服,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来家里吃饭,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是放在心里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厌恶。那么别人不了解,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不起我,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行,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但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为四书反感。
事实上不是如此,“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和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读书并不是学问,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