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约法三章”

          预备铃响了,杨老师满怀信心地走上了全县课堂教学竞赛的“舞台”。几句寒暄和交流之后,她开门见山:“孩子们,听说我们班的孩子都非常厉害,今天的课堂上,咋们在上课之前先约法三章,好不好?

      第一点,大家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保持目光专注、笔记工整,禁止交头接耳;第二,大家要大胆而又主动地回答提问,即使说错也不能嘲笑他人;第三,在课堂上要动静分明。讨论时积极发言,练习时安静思考,收发作业需轻手轻脚……

    她一边和孩子们讲着话,一边又在黑板左下角画上一个评价表,并述说着这节课需要大家做到的争“星”评价任务和标准。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看着黑板上那一颗颗闪亮而诱人的星星,孩子们满眼的星光。

      窗外的阳光,透过纱窗照了进来,照在孩子们笔直的背脊上,像一排排茁壮的小树苗。

      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精神抖擞,年轻的杨老师激情洋溢,意气风发。从课堂情境的引入到课前小测,孩子们都配合得十分默契,发言也非常积极,整个课堂教学的推进也是顺风顺水。

      可当杨老师举起手中的厘米尺提问时,刚才还精神抖擞的“小树苗”们瞬间都蔫了。

      “同学们,1厘米有多长?大家可以用手势给比出来吗?”

        这时候,孩子们都沉默了。有的低头玩尺子,有的在尺子上比比划划,有点甚至开始左顾右盼,看看别人的答案。但就是不敢把手高高的举起来。

      怎么会这样?课前不是已经给孩子们“约法三章”了吗?杨老师心头一紧,额头上便冒出了热汗。毕竟,这是她头一次在全县的课堂教学竞赛上露面。除了台下坐着的七个评委,还有前来观摩学习的两百多双同行的眼睛正在盯着她们呢!

      她故作十分镇静的样子,一边拿起手中的厘米尺,一边启发引导。

      “大家请看,我手中的厘米尺,上面不是有些格子吗?格子又分为大格和小格,一大格就是1厘米!大家认真的看看。”

      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挂钟在滴答作响。这时候,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她手中的直尺。有的举起了小手比,有的用眼睛在量,有的还在嘴里说着什么?

      被点名回答的孩子支支吾吾:“我……我再想想……”小脸涨得通红。

      接下来的动手环节更让杨老师意外。她让孩子们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度,宽度。教室里顿时乱成一团,孩子们操作的稀里哗啦声,互相争执声,告状声,此起彼伏,一片混乱。

    “老师,某某同学的尺子放反了;某某同学的尺子没有对准0刻度线;某某同学拿尺子打我了;我们量错了会扣我们组的星星吗?

    ……

    一句句幼稚的话语,犹如一盆盆冷水浇在杨老师心上,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弄得她不知所措。

伤透了她那年轻淳朴的心。她明明把规则讲得清清楚楚,方法介绍的明明白白,怎么孩子们反而更不敢动手了?不按套路出牌呢?课堂纪律还这样的涣散?

    ……

        原来,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规矩,在孩子们看来,都变成了不能出错的压力;那些闪亮的星星的争取,却成了他们必须完成任务的精神枷锁、学习负担。而老师一心想用规矩掌控课堂的那颗心,却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言语中变成了压力山大,压向了孩子,锁住了他们的求知欲,压制了那颗他渴求表现的稚嫩的心扉,制约了其思维的发展。在严厉的“约法三章”面前,他们不敢跨越“雷池”,也不想打破固有的思维。被印象中的“严厉的老师”给堵在了门外。因此,孩子们在课堂上就显得畏首畏尾,谨言慎行,害怕犯错。

      试想,先要让他们觉得这个老师很有趣,才敢放心学习。

      原来,规矩就像冬天的棉袄,能保暖也会束缚。而课前互动是温暖的拥抱,先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快乐。等孩子们信任你、愿意跟你一起探索时,学习自然会水到渠成。课前互动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给孩子松绑的最好方式。用一个小游戏、几句玩笑、一张贴纸,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个老师不可怕,犯错没关系,学习也可以很有趣。

      那些愿意花几分钟和孩子玩的课堂,永远比一上来就讲规矩的课堂更有活力。因为孩子们需要的,从来不是冷冰冰的规则,而是一个愿意蹲下身,陪他们一起发现世界的朋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